二十五歲女性,公路車騎士,體型偏瘦,BMI:21.9
騎乘公路車三個月,每週平均兩次,一次夜騎一次週末,爬坡為主。
來店主訴:"右下肢在騎車三個月之後明顯變粗!"
 |
想在這輛車上找出一些不對稱之處,當然是找不到.... |
大部分的人身體兩側都是不對稱的,如果有運動習慣,這種不對稱會因為慣用側使用的更多,差距可能更大。比方打籃球、棒球的人,慣用手是右手的話,右手臂一定會比較粗。但是籃球單腳起跳動作較多,慣用右手的人又多用左腳起跳,因此反而非慣用腳比較粗。足球的話,踢球還是以慣用側為主,因此慣用右手的人,右腳可能比較強壯。
然而,單車、游泳、長跑都有個同樣的特色,強度相對其他運動較低,而且非常對稱。這樣的運動要造成兩側不對稱,而且是短時間(三個月),並不是很合理。
另外,女性車友隊身材抱怨的可信度也令我質疑。究竟是原本就比較粗,還是騎車以後才有變化?如何證明?
腿圍的評估有其標準,比方說以膝蓋股中心為基準,往上15公分處量測腿圍,長時間做紀錄,如果這樣的方法真的量測到單一支腳變粗,就可靠多了。不過這需要一些時間,也無法立刻得到數據。不過這位女車友的說法,倒是讓我願意去相信她的抱怨是真的。車友提到,她的下半身本來就比較"有肉",她自己也長時間會注意這件事情,因此腿部粗細一有不同她馬上就發現了!
 |
右腳小腿明顯比左腳粗。大腿的部分實際丈量在髕骨上方15公分處右腳腿圍較粗3公分 |
顯然這位車友的騎乘有某個造成她出力不對稱的因子,那要怎麼把這個問題抓出來呢?
我第一個想到的辦法是騎滾筒訓練台,出力不平均在滾筒上會被放大,可惜對三個月車齡的車友來說有技術上的困難
接著我認為看她爬坡時上半身的擺動是否對稱,或許可以成為觀察指標
不過在這之前,決定先讓車友架上訓練台,看看有什麼"不對稱"的地方(腳踏車哪裡能不對稱了XD)
 |
評估雙下肢柔軟度 |
 |
評估雙腿長度 |
中間過程不贅述,這位車友騎乘真的有明顯的不對稱。因為沒有穿卡鞋,兩足若都以姆指球為基準,與踏板軸心的距離竟然可以差距兩公分!我們重覆了三次以下的動作。
1.車友自然踩踏到她覺得與平常騎乘類似
2.我閉著眼睛抓出她的姆指球,
3.計算與踏板軸心的距離,兩側比較
事實上,她左腳可以說是踩在比較接進足弓的部位,右腳則比較接近姆指球。或許是右下肢原本就比較有力氣,因此被放在比較容易出力的位置。放在容易出力的位置,又使得右下肢比較容易出力。久而久之惡性循環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
踩踏時以姆指球為基準,左腳比右腳較前方2cm |
同時間我們也評估了雙下肢柔軟度與是不是有明顯的長短腳。似乎找不到兩側明顯的差異。因此建議此車友可考慮卡踏使用。固定踏施力點,如此不僅可以平均雙側力量,也可以讓踩踏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