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ike fitt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ike fitt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轉髖與立骨盆

轉髖跟立骨盆的兩種騎姿,在車友間已經討論許久。在我看來"轉髖"vs"立骨盆"其實就是"彎腰"vs"彎大腿"...以下利用一位車友到店裡來fitting的實際狀況,分享我對轉髖跟立骨盆騎姿的看法。

車友Fitting前後照片。
雖然角度取的不是很好,不過仍可以看出右圖比較立骨盆,左邊比較轉髖


兩張照片唯一改變的是將坐墊前方(鼻端)稍微向下調,使坐骨粗隆(isheal tuberosity)跟坐墊的交界由正下變得稍微由後往下的角度,
調了一點角度仍儘量維持中央部位水平,這個方式可以使車友因為座椅受力方式的改變,身體自然做出較前傾的角度,由立骨盆轉為較轉髖的騎姿。這位車友之前接觸到的騎姿建議:"為了減少會陰壓力應刻意維持立骨盆",但是這樣的選擇卻讓他上半身過度伸展容易疲勞。


藉著接下來的骷髏頭的圖片,想探討敘述一下自己對於兩種騎姿的差異。從解剖學上來看,當人在做身體往前彎曲的動作時,提供彎曲角度的主要來自腰椎關節以及髖關節,或者可以把體前彎分為”腰椎屈曲lunbar flexion” 及”骨盆屈曲 hip flexion”兩個部份,或者可以更簡單的說是"彎腰"vs"彎大腿"。
"轉髖"vs"立骨盆"其實也可以白話的說就是"彎腰"vs"彎大腿"

偏向於轉髖騎法的人是以骨盆屈曲(或者說彎大腿)以及比較低位的腰椎為主;相反的,立骨盆其法的人之前倾主要是靠腰椎屈曲(甚至可以說是比較上方的腰椎為主(腰椎有五節))。

舉個例來說,下圖可以算是最誇張的轉髖,完全不用到腰椎


兩種騎法各有其好處,立骨盆騎法對會陰部的壓力較小;對腹部的壓迫也較少,"有人認為"呼吸會比較順暢;立骨盆時大腿的上抬時比較不會卡卡的,"有人認為"踩踏較順暢。然而,支持轉髖騎法的人則認為,轉髖身體會趴的較低較,流體力學方面會有優勢;另外,轉髖會把臀大肌放在更好出力的位置。兩種騎法都會需要背肌支撐,差別在於越偏向轉髖,背肌的使用偏向下背部。

綜合以上,我認為,立骨盆與轉髖就像光譜一樣是程度上的問題,每個騎士都適合不同比例的轉髖+立骨盆,甚至長途騎乘還需要在不同比例的轉髖與立骨盆中做調整。至於什麼騎姿比較適合你呢?多騎身體自然會給你答案。刻意學習某種騎姿反而可能造成運動傷害。

來Fitting的車友,我從來不會教育應該使用何種騎姿,而是從車友的騎乘目的與舒適度中找到最能接受的騎姿。實務面上,來店的車友中,被教育一定要立骨盆也因此產生不適的確實是比較多。

學理上我比較偏向轉髖騎法。原因如下,讓我們回到本文第一張圖片。照片中提到,立骨盆騎法,上背部容易出現一個比較銳利的角度;相較之下轉髖騎法背部曲線較為平滑。
拍攝角度不佳,不過車有可以觀察刻意立骨盆的騎法,在背部中央比較容易出現較銳利的交角


原因說明如下圖。彎腰的角度由腰椎、髖關節提供


立骨盆騎法因為髖關節以及下部腰椎幾乎不提供彎曲。在胸腰椎交界處會有一個銳利的角度(如下圖)。而我認為這個銳利的角度會造成該處關節過度使用。


這有點類似脊椎受傷開過刀的病人,在接受脊椎固定手術之後,沒有被固定的關節因為需要負擔較多的活動角度,因而容易受傷。立骨盆騎姿者,髖關節下部腰椎不提供彎曲、胸椎因結構上的問題無法提供彎曲角度。因此前彎幾乎由少數上部腰椎提供。"我認為"這是對於關節過度負荷的表現。反觀轉髖者整個背部曲線較為平滑。

另外一點我比較傾向於轉髖則是前面提過的臀大肌使用在轉髖騎姿較為有利。至於會陰部壓迫的文提就交給坐墊選擇,歡迎參考Bike Fitting - 坐墊挑選-針對會陰麻痺給的建議

最後談談職業選手。有人認為職業車手通常都使用轉髖的方式,是大家要學習的。這種情況在平路賽,必須趴的很低的時候尤其明顯。平路騎乘最重要的是流體力學。轉髖可以得到比較小的風阻,為追求成績,能趴多低就要盡量。不過有許多外在因素會讓車手沒辦法盡情的趴低。比方說公路車的車架幾何與設計規定,上半身比例較長的人,騎姿就會比較偏向立骨盆(因為休息把長度有限制)。因此,我倒是認為,轉髖是結果而非原因!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Basler高速攝影機+動作分析軟體

一直以來,動態Bike fitting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不過之前我們嘗試的幾種方法,都不能給我們滿意的動態擷取畫面
在8-90RPM的前提下,關鍵的角度都糊掉了


最近我們嘗試使用高速攝影機作為擷取畫面的工具
德國Basler高速攝影機,跟從事醫療儀器代理的學長借來的


畫面明顯獲得改善
這張的會轉速在90RPM以上,仍然可以截取到清晰的畫面


另外,用Google搜尋Motion capture的軟體,找到了不少動作分析的軟體,還有一些軟體提供專門的自行車分析套件!搭配Basler射影機效果似乎不錯,原版軟體價格不斐,得要慎重考慮...

目前還在跟這兩個新玩意兒熟悉當中,等上手了再來跟各未報告!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曲柄長度補充(大小腿比例)

本文參考自 Choosing the Cranks

這是之前寫的你的"腿"多長?(曲柄長度討論)
在Mobile 01上引起了一些討論,其中白馬大提到一點"大小腿比例與曲柄挑選"是我之前沒有寫進去的
使用任何的公式都會算出一個範圍,比方說我自己是適合172.5~175mm的曲柄
之前文張中提到,如果喜好高迴轉的車友可選擇較短的曲柄,喜好重踩的反之。另一個可以作為挑選依據的則是大小腿長的比例。也是這篇想要補充的

這張圖片可以很容易理解大腿長與曲柄的關係,大腿比例越長,通常需要的曲柄越長。如果大腿比例長,曲柄短,就可能使座位後移更多

問題是,怎樣的比例叫做大腿比較長,又應該如何測量呢?依據Choosing the Cranks的建議,測量方法如下圖。

被測量者以膝蓋,寬關節都是90度靠牆坐著。測量大腿長度從"牆壁到最遠膝蓋處"。小腿長度從"地面到膝蓋最高處"

測量結果"大腿/小腿>1.13"就是被認為屬於大腿比例較長者。也就比較適合使用較長的曲柄。
這樣的論點固然很有道理,我比較好奇的是這個1.13到底哪來的?Anyway, 本文的作者是"狀哥"的教練,版友就姑且參考吧~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彎形曲柄...提升上死點踩踏的利器!?

這篇文章大有問題,依照往例,寫錯先註明,之後會補上修正的,謝謝01 davidhuang提醒


本篇討論資料圖片來自官網,有興趣的朋友可上官網查詢更詳細的說明

彎曲曲柄號稱在0~60度可以增加25~30%的扭力輸出(torque output)
彎形曲柄1

彎曲曲柄請SGS做了扭力測試,測試方式如下圖
測試力圖分析如下圖(這個圖要仔細看)
紅色框框的地方容易誤解,紅框框把箭頭(可能想代表施力方向)朝右邊,其實依照實驗器才所示,是用一個30Kg的物品"吊掛著"也就是說,施力方向應該是朝下才對

讓我嘗試用這個模擬圖把事情說的清楚一點
左圖是一般曲柄,右圖是彎形曲柄的簡化,上死點如果施給一個正向下的力量,因為沒有力臂,也不會產生力矩。反之,彎形曲柄提供了一個力矩,因此上死點給一個正向下的力,反而可以產生力矩
這還可以從另一點說明,彎形曲柄宣稱在0~60度可以產生較大的力矩,差異表格如下圖
請注意最右邊的欄位,數字代表差異的比例,也就是說0度的時候彎形曲柄力矩為一般曲柄的100%,但是這個優勢到了60度剩下4%,看起來是很不錯的成績,問題是60度之後呢?
我認為60度之後會更小,接近90度之後,傳統曲柄會勝出。而如果把30Kg重物放著讓他掉到下死點,可能會變成這樣
與傳統踩踏下死點差一個角度
所以,我猜想這組曲柄的功效應如下圖
也就是說把原本上、下死點,最佳施力點的角度做了同步移動

這可以解釋幾個網友試用過的感受
1.上死點消失,因為上死點原本力臂在一個比較不好的角度,因為這個上死點位移獲得改善
2.踩56t重盤起步容易,不知道網友是不是從3點鐘方向起步,如果是的化,因為原本的3點鐘方向是最大力矩點,現在經過位移之後就不是了,啟動也變的比較容易了。

結論:
這個設計真的可以增加0~60的踩踏效益。另外也把原本的施力點作了位移,這樣的設計或許會適合某些人,畢竟原本就不是3點鐘方向就都適合每個人的出力。

個人觀點:
1.我不認為很強調上死點或者下死點的快速通過(橢圓盤),或者特定角度踩踏效益(彎曲曲柄)是很重要的問題。踩踏看的是功率輸出,也就是單位時間內的轉速。一樣路段,一樣的齒比,轉速可以提高,功率輸出大,效率就高。在一個迴轉中的某些角度得到優勢,如果在其他的地方賠掉也是枉然。然而,如前所述,不適每個人都適合3點鐘方向最大出力點,所以我相信這類強調特定角度的產品,一定有使用後可以增進成績的車友。

2.上下死點有必要快速通過,或者很強調這兩點的效益嗎?我持保留態度,有氧運動的精神是"中低強度動作"+高反複的"收縮"與"放鬆"。放鬆是重要的,血液在肌肉比較放鬆的時候可以填充,廢物也得以代謝,肌肉獲得休息。因此,在每個迴轉中有出力的點,也有放鬆的點本來就是有氧運動的初衷。
歡迎討論!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座高設定 update

在Dr蕭的部落格上看到他推薦的一篇研究與大家分享
J Strength Cond Res. 2011 Mar;25(3):629-33.
Effects of saddle height on economy and anaerobic power in well-trained cyclists.

這篇文章主要是想比較在座高設定上,使用
1.下死點25度
2.下死點35度
3.跨高*109%
哪一個的無氧騎程表現會比較好(本篇的研究對象都是菁英選手)
圖中紅點就是文中所提的角度


先前寫過兩篇關於座高設定的文章,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看看
Fitting Lesson 1- 座墊高度設定 part1
Fitting Lesson 1- 座墊高度設定 part2
老規矩,把結論先告訴想省時間的版友,"下死點25度膝蓋彎曲會提供最佳的踩踏效率"

幾個有趣的議題提出來討論
1.下死點如何測量,文中的測量方式與我們做fitting的方式相同,參考點如下圖
圖中1,2,3分別為(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用英文查詢如何取這三個點):
(1)股骨頭 greater trochanter
(2)膝蓋外凸點 Lateral epycondyle
(3)踝關節外側凸點 Lateral malleolus

這邊可以看出,此三點決定的角度,與"踝關節"無關!

2.文中提到以"跨高*109%"為標準,有45%的人不會落在下死點25-35度的範圍內
雖然文中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一樣以跨高*109%為基準,膝關節下死點彎曲角度會差這麼大。但是我想原因就在踝關節,每個人在使用了跨高*105之後腳踝的高度顯然會有不同。高踝踩踏的,膝蓋彎一點;低踝的反之,推測在精英車手中要高踝還是低踝也沒個準。

3.動態測量還是靜態測量
本文是靜態測量,就是踩幾圈感覺順了以後停在下死點,並且重複測量許多次得到平均質。個人認為,如果使用靜態測量,也就是騎士踩在下死點測量,那每一次的差異可能不小,騎士的主觀動作也會影響很大,另外踩到下死點的時候重心放在哪邊也有影響。
動態測量在踩踏平順之後應該可以量到比較穩定的角度,但是要注意"踩到底"與"開始拉"這兩個動作其實看起來都在下死點,膝關節角度會有些變化。我覺得應該要"動態"取多個迴轉中的"膝蓋彎曲最小值"做為平均。或許可以寫信問問他們這樣測量的理由為何?

4.文章中提到,以往的研究,除了效率之外,從運動安全的角度來看,座高還是最重要的
這點主要是想提醒座高過低可能對膝蓋造成的傷害,建議車友還是要把座高拉高一點(太高也是受傷的XD)。

5.文章的結論是"下死點25度,無氧運動表現較佳",但是自行車大多是有氧運動啊....
文章有提到,研究的無氧測試,可以作為有氧運動表現的推測。我想,原因是有氧測試要搞到好幾個小時實在太辛苦了。做個無氧運動代表一下就可以了XD

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示
1.要把座高拉高一點是大家有的共識,而以膝關節作為拉高的依據是比較適當的
2.拉高坐墊之後,腳踝會跟著有變化,這個變化因人而異。還是以膝蓋為準則!

2011.06.20
補充一下,這邊說的跨高*109%是踏板下死點到坐墊頂,不是BB中心到坐墊頂,感謝砲爹提醒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騎車三個月,兩腿粗細不等!

二十五歲女性,公路車騎士,體型偏瘦,BMI:21.9
騎乘公路車三個月,每週平均兩次,一次夜騎一次週末,爬坡為主。
來店主訴:"右下肢在騎車三個月之後明顯變粗!"
想在這輛車上找出一些不對稱之處,當然是找不到....

大部分的人身體兩側都是不對稱的,如果有運動習慣,這種不對稱會因為慣用側使用的更多,差距可能更大。比方打籃球、棒球的人,慣用手是右手的話,右手臂一定會比較粗。但是籃球單腳起跳動作較多,慣用右手的人又多用左腳起跳,因此反而非慣用腳比較粗。足球的話,踢球還是以慣用側為主,因此慣用右手的人,右腳可能比較強壯。

然而,單車、游泳、長跑都有個同樣的特色,強度相對其他運動較低,而且非常對稱。這樣的運動要造成兩側不對稱,而且是短時間(三個月),並不是很合理。

另外,女性車友隊身材抱怨的可信度也令我質疑。究竟是原本就比較粗,還是騎車以後才有變化?如何證明?

腿圍的評估有其標準,比方說以膝蓋股中心為基準,往上15公分處量測腿圍,長時間做紀錄,如果這樣的方法真的量測到單一支腳變粗,就可靠多了。不過這需要一些時間,也無法立刻得到數據。不過這位女車友的說法,倒是讓我願意去相信她的抱怨是真的。車友提到,她的下半身本來就比較"有肉",她自己也長時間會注意這件事情,因此腿部粗細一有不同她馬上就發現了!
右腳小腿明顯比左腳粗。大腿的部分實際丈量在髕骨上方15公分處右腳腿圍較粗3公分

顯然這位車友的騎乘有某個造成她出力不對稱的因子,那要怎麼把這個問題抓出來呢?
我第一個想到的辦法是騎滾筒訓練台,出力不平均在滾筒上會被放大,可惜對三個月車齡的車友來說有技術上的困難
接著我認為看她爬坡時上半身的擺動是否對稱,或許可以成為觀察指標
不過在這之前,決定先讓車友架上訓練台,看看有什麼"不對稱"的地方(腳踏車哪裡能不對稱了XD)
評估雙下肢柔軟度

評估雙腿長度


中間過程不贅述,這位車友騎乘真的有明顯的不對稱。因為沒有穿卡鞋,兩足若都以姆指球為基準,與踏板軸心的距離竟然可以差距兩公分!我們重覆了三次以下的動作。
1.車友自然踩踏到她覺得與平常騎乘類似
2.我閉著眼睛抓出她的姆指球,
3.計算與踏板軸心的距離,兩側比較
事實上,她左腳可以說是踩在比較接進足弓的部位,右腳則比較接近姆指球。或許是右下肢原本就比較有力氣,因此被放在比較容易出力的位置。放在容易出力的位置,又使得右下肢比較容易出力。久而久之惡性循環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踩踏時以姆指球為基準,左腳比右腳較前方2cm


同時間我們也評估了雙下肢柔軟度與是不是有明顯的長短腳。似乎找不到兩側明顯的差異。因此建議此車友可考慮卡踏使用。固定踏施力點,如此不僅可以平均雙側力量,也可以讓踩踏更有效率!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你的"腿"多長?(曲柄長度討論)

曲柄長度挑選公式百百種,大多都是使用跨高作為評估標準
曲柄長度為bb中心到踏板軸心

Google 關鍵字"Crankarm length calculator"就可以查到許多相關資料
比方說提供公式的

曲柄長(mm)=2.16 x 跨高(cm)

或者是直接可以查表的
跨高 < 29 inches - 165 mm 曲柄
跨高 29 - 32 inches - 170 mm 曲柄
跨高 32 - 34 inches - 172.5 mm 曲柄
跨高 > 34 inches - 175 mm 曲柄

曲柄長度通常標示在這個位置


Arnie Baker 在Bike Fit 4th edition中也給了跨高與曲柄長的建議
一英吋=2.54公分

文中提到,可選擇建議範圍內,或比建議範圍短2.5mm的曲柄
在合理的範圍內,挑選較短的曲柄,會提供比較順暢的迴轉。挑選比較長的曲柄則會提供比較大的力矩。在高迴轉踩踏的前提之下。比較各人的想法是,短的曲柄大不了騎不快,曲柄太長會增加關節負擔,可能因而受傷。因此,通常會建議挑選標準或者較短的曲柄。

身高與跨高的比例沒有找到比較大規模的資料,可能是測量上客觀度不足(用力阿魯巴跟輕輕阿魯巴會差1cm),不過網路上的論壇,車友回報的數據大約在45%左右。讓我們用上面幾組建議曲柄長來估算一下身高與曲柄的關係
*B=預估跨高,把文中提到的各個公式拿來試算看看

雖然各個公式推算區來的建議曲柄長度差異頗大,但是身高165cm使用170mm甚至172.5mm曲柄,或者是身高不到180cm卻使用175mm曲柄都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身材較矮小的車友,使用172.5mm的曲柄,往往都是車店把庫存的套件組裝為成車販售。因為172.5mm曲柄為大宗,庫存自然也多。這些庫存零件通常等級不錯,以成車購買起來也很划算,但適不適合使用就另當別論了。

=以下為自打嘴巴=
Can J Appl Physiol. 1997 Oct;22(5):429-38.
The effects of bicycle crank arm length on oxygen consumption.
這篇文章是討論六位訓練過的車手使用 165、170、175 mm曲柄。想知道踩踏效率會不會因為曲柄長度有所差異。也想知道曲柄與腿常是否有辦法找到一些相關性。結論是,對於每一位車手來說,確實會有踩踏效率最高的曲柄長度。但是曲柄長度與腿長之間的關聯性,似乎沒那麼高。

多方意見,提供大家參考囉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Fitting Case 經驗分享(右足外側小趾疼痛)

45歲男性,來店主訴"騎乘四小時以後,右足外側小趾附近感到疼痛,這樣的情形已經有數年"
經過詳細詢問,車主車齡4-5年,平常騎乘路線以山路為主,例如台北頭城往返,200km、400km都可以完成,算是經驗豐富的假日騎士。但是"右足外側小趾附近疼痛"的症狀大約都要騎乘4小時以後才會出現
車主穿著SIDI mega版的車鞋,不像是尺寸、鞋型挑選上的錯誤
疼痛的部位是右足外側小趾處


車主來店主要是想體驗店中新購置的"鞋底板調整儀",希望解決他長年來小趾疼痛的問題
因為最近較為忙碌,只好約了很不體諒的時間"週三晚間十點",讓他這麼晚跑來真是不好意思

說明完調整方式之後,把車子架上訓練台,同時請車主在擁擠的店中躺下,打算做一些基本的身體檢查
當我測量車主的右邊寬關節活動情形時,發現右邊寬關節無法直上直下,只能夠以外八的情況上下(如圖)
同樣的動作,左邊寬關節則完全沒有問題
右髖關節無法直上直下


於是我在嘗試於平躺姿勢,讓車主右腳跨過左膝(如圖),發現右腳完全無法跨過左膝,左腳則無此問題
平躺右足無法跨過左膝


再與車主討論後發現,車主長時間騎車都是右膝蓋外八、左膝蓋直上直下。曾經為此照過X光,骨頭並沒有問題。因此我認為腳趾疼痛的原因是因為膝蓋外八的騎乘,讓腳板也被迫外八,增加了小趾的壓力。至於為什麼會兩邊寬關節如此不平衡我也很納悶,常見的原因是受傷之後不敢做某接動作造成肌肉僵硬,詢問車主並無此狀況。雖然天生寬關節角度形狀可能就不平衡,但是兩邊的肌肉柔軟度明顯的有差異我仍建議先把兩邊柔軟度訓練到某一個平衡之後再來調整。
這張是網路合成圖,車主騎車時右膝蓋外八


經過這些評估,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應該是車主的右髖關節"外轉肌群"過緊,造成踩踏時膝蓋無法內夾
於是與車主討論這次先不調車子,
給了幾個拉筋的動作,希望車主一週只少做三次伸展。
同時也約了一個月之後再見,看看伸展的成效!

p.s.感謝車友Boshoub熱情贊助照片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三鐵車與計時車

"想請問 78 度座管腳的 fitting 問題
一般來說 ...73-75 度坐管角的公路車
在調整椅墊前後時,是以取柄踩到三點鐘位置時
膝蓋投影點不超過腳掌姆指球為基本的基準﹝向後一點點沒關係﹞
意思就是...坐管角愈大時...座椅向後的程度就要愈多!!"

這是在Ptt Bicycle板上看到的問題
雖然我參加過鐵人三項,也參加過團體計時賽
但是真正Fit一輛三鐵車或者計時車的經驗確實是沒有,以下紙上談兵供版友參考

平路為主的比賽,風阻是成績的最大考量
Chris Boardman為我們做了最佳的人體試驗。

Chris Boardman用這個超人姿勢在1996年創下一小時場地賽56.375公里的紀錄

或許是為了保持單車的傳統性,也或許為了讓更多專注於訓練而不是神兵利器的開發
不論是UCI(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e)或者ITU(International Triathlon Union)
都對Fitting做了相同的規範。如下圖,坐墊鼻尖具離bb中心水平距離>5cm。休息把超出前輪軸心<15cm




這個規定自然是真對Chris Boardman的超人姿勢而來
UCI 做了更多官於"車體"的限制,主要是規範了雙三角的結構。ITU對於車體的規定較不嚴格
因此,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變形的車體在鐵人三項場上出現。
近來最有名的應該是,Nixon大大為Giant設計的Trinity!


下圖為最基本的流體力學

From Bicycling Science 3rd Edition

簡單的說,水滴形的設計,在迎風面可以避免"撞風牆",風過了流體之後還可以部分變成推力
以Giant Trinity來說,變形頭管、變形座管、後輪與立管間距、隱藏走線、電子變速等等都在流體力學上努力
據說這輛車是目前單一車種拿過最多獎的!?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強調,"風阻"是平路賽是最大考量!!

回到主題

以往我們會用"踩到三點鐘位置膝蓋投影點不超過腳掌姆指球"做為調整公路車坐墊前後的基準
請參考 Fitting Lesson 2- 坐墊前後調整
不過這樣的設定著重在平路與爬坡的平衡。
如果單純以風阻為考量,那就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Fitting的目標應該在於使用最長的休息把的前提下,儘量達到背部水平
手肘、肩膀呈90度(或略大於90度)跨於休息把上。同時踩踏下死點在160度(計時賽可以更直,齒比可以稍重;鐵人賽則下死點不要太直讓轉速提高,為跑步做準備)

From 4th Edition Bike Fit

如果以最低風阻為目標,調整方法如下:
1.使用允許範圍內最長的休息把
2.坐墊鼻尖與BB中心以水平距離5cm為基準向後調(上半身較短,或者手比較短的可能會希望坐墊更往前,就看妳要不要符合ITU規範了)
3.上半身的調整目標為肩膀、手肘(90-100度),背平
4.坐墊拉高到下死點160度,並且能維持轉速90/min巡航

這樣的設定,騎乘重心勢必前移,穩定度會變差。個人的經驗並無法駕馭這樣的設定
因此我會建議剛開始使用休息把正式參加鐵人賽的車友可以依據之前blog上對於fitting的建議
但是將下死點膝彎曲角度拉大到160度(不過台灣地區的鐵人賽好像不少爬坡XD,下死點未必能拉到那麼高)
下半身的設定完成之後,在順勢選擇適合長度的休息把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鞋底板調整儀 (卡踏調整)

實車Fitting 一直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從即時影像的拍攝與調整,在於座高、龍頭、座椅前後等等調整都已經有一定心得唯獨鞋底板角度的調整一直缺少有效的評估方式

一般的 fitting 都會建議先把鞋底板朝前做為起始設定有極少數的人因為不適當的鞋底板角度造成了膝蓋或者足部的不適應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到底要不要內八一點還是外八一點就靠個人的"感覺"

我們參考了許多國內外網站對於這個部分的做法
引進這組可以協助鞋底板調整的套件
他符合我們 fitting 的精神,即時、動態、立刻感受
穿自己的鞋、騎自己的車,僅需換上這組鞋底板校正儀就可以給予鞋底板適當的調整

紅色與白色的指針可在踩踏中顯示鞋子偏擺的方向,做為調整鞋底板的參考

鞋底板調整儀的特色與優點
1.為了服務更多的車友,我們提供市面上主要的鞋底板轉接套件(包含Look, Shimano, Speedplay,Time,登山車 SPD)
2.使用調整儀踩踏時,倘若鞋底板角度不適當,調整儀的紅色指針與白色指針會偏離。經過調整鞋底板,可讓指針間的偏移縮小。
3.可看出踩踏中足部擺動的幅度,給予使用"固定"或者"浮動"鞋底板做為參考
4.可以左右位移,可供評估不同Q-factor下的踩踏差異(某些款式如speedplay有提供不同長度的踏板軸心)。

調整儀的缺點與限制
1.通用套件無法完全卡住鞋底板,無法評估"用力上拉"時的變化。然而,如文章中多次提到,踩踏主要提供力量於3~6點中方向。因此仍俱參考價值
2.調整儀較一般鞋底板高,調整時需拉高坐管1-2cm,對於ISP車架會稍微失真

實際使用發現,調整儀可以很明顯的指出鞋底板應調整的方向。我的右腳踩踏時稍向內偏,左腳則指向前方(原本我的設定都是指向正前方)。使用調整儀後再於原踏板踩踏,感覺確實更適合自己的踩踏需求。但是因為調整儀與原踏板多少有點差異。在調整儀上最佳鞋底板位置,與換回原踏板後比較仍稍有差異,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影片解析度太差,只能看個大概,請多包涵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童車挑選建議

內容參考自下面這篇文章
Applied Ergonomics 41 (2010) 428–435

先來點題外話,這篇文章主要是要討論大賣場的車應該要做成怎樣的尺寸,才會適合兒童騎乘,文中先依據一些以往的研究給予騎姿建議(主要是針對初學兒童)。接著他取得了一千多位希臘兒童的身體數值(身高、手長、大小腿長、跨高等等)。然後依據前面的"騎姿"計算出大賣場車應該要做成怎樣的尺寸,才會比較適合初學兒童騎乘。並且給予車廠建議,下圖就是他的結論。基本上是在overall reach不變的前提下增加座高以及龍頭高。

圖中銀色是原本賣場車範本,紅色建議改造方向

同樣的實驗在台灣說不定結果也差不多,因為賣場車普遍都會把立管做的比較短,應該是擔心車子太高,購買者腳踩不到地就不敢買。立管不高,頭管自然也會比較低。偏偏賣場車或許為了減少成本,座管都很短,可以調整的空間也不大...

以下回到本文主題
文中對於童車(主要是針對如上圖的賣場登山車)挑選建議如下
當小朋友坐在車子裡時應該要達到以下標準:

1.手握握把,上身約前傾15度(個人認為應該可以在前傾一點,總之不要坐的死挺挺,我想15-30度都是ok的)。
2.膝蓋彎曲在下死點不要超過150度,上死點不要小於65度。
3.手肘彎曲約20度
4.握把寬度要超過肩膀

以上建議主要考慮舒適、安全、操控,整理如下圖

文中也對跨高與車量選擇做出建議。例如:
1.身高<120cm應選擇16吋以下車輛
2.身高120-140cm 依據跨高有三種選擇
(1)跨高小於52cm, 16吋車輛
(2)跨高 52-74cm, 20吋車輛
(3)跨高 >74cm, 24吋車輛

更高的身高、跨高以及相對車量選擇如下表,不過似乎超過了"初學童車的範疇"就不在此多說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Speedplay 卡式踏板-討論

卡踏的歷史不到30年,關於卡踏的發展可以參考下文 Fitting Lesson 3-卡踏 part 1- History
 市場上比較常看到Shimano、Look系統,Time的使用者雖然較少,但是上下卡的原理也差不多相較之下,Speedplay的使用者更少。一方面是發展較晚,一方面是價格較高,Speedplay的頂級款Speedplay Nanogram Zero Titanium Pedals在CRC居然要價862USD!!

到底Speedplay特殊在哪裡呢?網路上常常提到的有
1.重量較輕,機乎是其他品牌的一半(不過加上鞋底板好像差不了多少XD)
2.雙面可上卡,成功率高
3.金屬製鞋底板較耐用
4.可調的活動角度
5.較低的踏板厚度

其中4、5兩項是這篇文章想討論的,也因為了解到這兩點讓我非常想嘗試這個踏板。Look、Time系統都有推出有角度的鞋底板。比方Look鞋底板分為黑色0度;灰色4.5度;紅色 9度

Speedplay也提供有角度的鞋底板,但是他的角度是"15度無段式"可調整(而且向左向、右轉還是分開調的),如圖箭頭所示,鞋底板左右各有一個螺絲,調整螺絲就會限制中間的小桿子擺動角度,進而限制鞋底板的角度

左邊無活動角度,右邊開一半

左右螺絲都調到最開

比較特別的是,Speedplay的鞋底板滑動的角度是"無阻力"的。相對而言Look系統屬於"有阻力"的滑動,而Time系統屬於"會自動回正"的滑動!因此,初次使用Speedplay的騎士,會覺得這種完全沒有阻力的滑動,好向是踩在冰塊上,很不穩。實際上鞋底板與踏板間是非常穩定的!這樣的設計理念是認為,如果腳在踩踏中需要一些滑動空間,為什麼不讓他在"無阻力"下滑動。為什麼要設計"阻力"、"自動回正"這些機制?設計者認為,"阻力"或者"自動回正"的設計,限制了腳的自然滑動,增加下肢騎乘中不必要的扭轉,進而造成了關節的傷害。搜尋論壇,則常常可以看到"使用Speedplay膝蓋不再疼痛"之類的言論。是不是業務自己post就不得而知了!

這樣的設計也使得Speedplay比其他的系統容易調整。調整角度時只需要轉螺絲及可。其他系統在調整鞋底板時,很難單純調整轉動而不去動到前後左右的移動。

關於踏板的厚度,可以先看下圖。圖中顯示Look系統鞋底板是卡在踏板的"上面",Speedplay是把踏板"包"在鞋底板中央。騎士使用兩個不同系統會有將近1公分的垂直高度差距。

鞋子離踏板軸心的垂直距離,在Shimano、Speedplay系統間可以差到1cm

這樣的差別,在Speedplay上,算是一個優點嗎?從Bike fitting的角度,確實是一個優點。同一輛車,同樣的踩踏設定下車手使用Speedplay可以把座管下降將進1cm。理論上可以降低一些風阻。對於一般騎士而言,使用Speedplay則可以在drop不要增加的前提下,使得下死點的膝蓋更為延伸(想要拉高坐墊又不想增加Drop是一般人調車子最大的困擾)!

不過,Speedplay最被詬病的缺點就是踏板面積小。官方說法是"有效接觸面積"與其他品牌相同!?至於有效面積如何計算就...?。踏板面積小,怕的是壓力大,受壓力部位疼痛,因此使用Speedplay的踏板應該要避免使用底太軟的鞋子。簡而言之就是要穿carbon鞋啦,又是$$$。

補充一點,建議使用Speedplay要加購鞋底板保護套!Speedplay的鞋底板如下圖。固定螺絲與鞋底為同平面。也就是說走路的時候磨到鞋底板,也會磨到螺絲。遇到一位車友。居然把螺絲的牙給磨到滑牙,螺絲拆不下來無法更換鞋底板,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四個角落分別有一顆固定螺絲

p.s.這篇是勸我自己敗的勸敗文...我覺得Speedplay設計理念很好,但是因為價格太高,小弟鼓起勇氣寫了信到官網,讚美他的設計有多好多好,希望他可以給我點折扣,結果是...石沉大海....希望使用過的車友給點意見討論討論,謝謝!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Bike Fitting - 坐墊挑選-針對會陰麻痺給的建議

本文會寫一些基本的坐墊挑選原則,主要還是針對會陰部麻痺的問題來做選擇希望能給車友一些幫助,
本文主要的參考資料是Joshua Cohen PT, MS寫的 Finding the Perfect Bicycle Seat

坐墊挑選的第一步是要測量坐骨距離,男女的坐骨寬度有先天的差異。下圖為男女骨盆比較。圖中所顯示的角度是坐骨距離會不同的原因。這個角度也可以讓法醫用來判斷這塊骨頭到底是男是女?
Infrapubic angle決定了男女坐骨寬度的差異
Topeak出了這個軟墊,可以拿來測量坐骨距離。有些人使用厚紙板,效果也不錯。需要強調的是,測量坐股距離時背部要幾乎垂直(建議靠著牆壁慢慢做下),此時坐骨才會朝向正下方,可量出較準確的坐骨距離。可能會產生的疑慮是,騎車的時候又不是背部垂直,這種測量有用嗎?正因如此,坐骨的測量只能算是一個參考。
Topeak,Specialized都有推出類似的測量工具,背部稍直坐下才能測出比較準的坐骨距離
依據統計,女性坐骨寬度為134.9mm,男性為116.5mm。如果不是特別的身材比例,也可用此數值做為依據。坐墊挑選的基本條件就是坐骨要落在坐墊設計的甜蜜點上

以下討論關於會陰部麻痺的坐墊挑選

1.造成會陰部麻痺的主因來自於踩踏力量不足。任何fitting的書籍,或者是會陰部麻痺相關的研究,都不斷強調踩踏力量與會陰部麻痺的關係。舉例來說,平常不會會陰麻痺的車友,最常造成會陰麻痺的原因就是輕鬆陪騎,出力太少...

2.挖洞坐墊可以解決會陰部麻痺嗎?大部分的研究指出"單純挖洞",並"不能"解決會陰麻痺的問題。在相同的前提下,挖洞坐墊比起不挖洞坐墊只會在洞的邊緣增加壓力,讓騎士更不舒服,沒有辦法紓解會陰壓力。騎車時,會陰部也需要分擔一些體重。有些車友換了挖洞坐墊後感到舒適,可能是坐墊本身就有其他比較適合你的設計,而不是挖洞。
挖洞坐墊與類似坐墊的比較,紅色部位為壓力較大的部位,剛好都在挖洞的邊緣
3.別人的好不一定是好:下圖是五個人坐同一款坐墊的壓力分布圖。相信這五個人對同一塊坐墊的感受一定是完全不同!

4.弧度的考量:下圖是比較Selle San Marco Zoncolan(左) 跟 E3(中),E3的弧度比較平。Selle Italia Flite Ti(右)則是中間有凹陷。另外也有一些中間有氣墊或者材質較軟的設計,都可以達到減少會陰部壓力的功效。書中建議,不論是平面、凹陷或者較軟的材質都會比挖洞來的減少會陰壓力。

5.形的考量:傳統坐墊比較接近水滴型,踩踏中可能會稍稍卡到坐墊的"腰身"讓你稍向前滑,造成會陰部負重增加。下圖是Fizik Arione跟Velo E3。Fisik Arione類似鯊魚腮裂的設計,就是號稱比較有彈性,可以避免大腿下踩時卡到。該公司也宣稱這樣可以增加踩踏力量。Velo E3則是乾脆削掉整個腰身,目的也是一樣,避免騎乘時身體向前滑動。
寄件者 2012年12月20日

6.面積考量:面積越大,壓力越小。目前似乎沒有辦法可以客觀評估屁股與坐墊接觸的面積量,只能寫在這邊提醒車友挑選坐墊時作為參考。有些坐墊的鼻子比較粗,也可以增加面積達到減少會陰部壓力的功效。但是太粗的鼻部比較容易燒檔也是不能忽略的問題。

7.軟硬考量:這部分也無法客觀評量,主要支撐部位要稍硬,會陰部應該偏軟,不過軟硬很主觀。個人經驗是,用了比較軟的坐墊,因為屁股陷進去會深一點,夏天很熱XD,所以我一直傾向於使用較硬的坐墊

總結
我認為沒有辦法可以憑空說出哪一塊坐墊是最好,最適合某人的。如果目前手上有一塊使用一段時間的坐墊,並且發現他有一些缺點。依據上述的要點以及手邊的坐墊比較,要挑出更適合的坐墊應該就不會太困難了。

p.s.Velo不知道是不是有出錢贊助者本書,書中多處提到Velo E3的優點,這款在台灣能見度好像蠻低的,有人使用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