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Ashoka King 復古自行車

古早古早以前,最令人有印像的是這類的阿公腳踏車,堅固耐用,同時有很強大的載貨能力,在那個年代又稱為武車,那個時代的小朋友如果要學騎車,當然也是要靠這款車來學騎,小孩的車高當然是不可能跨過橫桿,所以需要有一隻腳穿過車架的前三角來踩踏板,這招俗稱鑽狗洞。隨著時代的進步,這樣的腳踏車,在台灣早已步入歷史,頂多偶爾出現當年留存下來的舊車,能動基本上已經是很好的,更別提品項了。

這款 Ashoka King 復古自行車,由於造形和用料和當年的阿公腳踏車很接近,有業者從印度引進,客人買到套件後因為組不起來,所以送來這裡,組裝的同時,也喚起不少兒時的回憶。


Ashoka King 復古自行車,鋼車架,不鏽輪圈,看起來就是很堅固的樣子

龍頭和把手整合粗壯的剎車連桿,這個樣子要壞真的很難

實在不知這種剎車的正式名稱,用吊夾來稱呼應該是可以吧!

磨擦式發電機,小時候最喜歡把駐車架立起來,空轉踏板來發電,看看燈可以多亮。不過印像中,以前家裡的舊車是沒有尾燈的

頭燈還是一般的鵭絲燈泡,如果換成現代的 LED 燈高,效率應該好很多吧!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Novatech 久裕後花鼓清潔保養

這組後輪和上次保養的那組久裕後輪組是一樣的,相同的症頭,所以造成的原因應該也是一樣的。


搭配久裕花鼓的後輪組

拆開棘輪座後,可以看到已經乾固的油漬

使用專用洗劑清潔後,恢復原本的金屬光澤

重新上油

清潔後的看起像新的一樣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Peloton Roubaix Force 鋼管公路車

Peloton 是國內知名的,Roubaix 是旗下的鋼管車,保留傳統鋼管車的回彈 Q 感,搭配碳纖維的前叉,讓整車有更好的操控性。由樂騏單車精心組裝,以最佳的品質呈現車主。

Peloton Roubaix 車架

車架頭管銑面、和內孔

車架五通的處理

安裝前叉組

組裝中,搭配 Sram Force 套組

整車完成照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純棉胚布手工單車包 帝大水族限定版捲捲包

這款手工包是專位帝大水族縫製的捲捲包,肧布是帝大水族車衣同色系的桃紅色,加上手繪的帝大水族字樣,皮製的扣帶,質感再加分。

帝大水族限定版捲捲包,可以用皮製扣帶綁在車手上

在座弓加上 bag loop,也可以固定在坐墊後方

打開捲包,內袋部份可以工具、內胎等隨車用品

捲捲包的另一個好處是容量可以很彈性地加大,包條備用管胎或風衣也是非常容易的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Park BO-5 開瓶器

店裡引進玻璃瓶可樂時,臨時拿個踏板扳手來開瓶,被酸不專業,沒關係,現在有個專業的開瓶器,照過來看看。

自行車專業工具大廠 Park 出個水壺加水壺架,沒什麼大不了的,雖然長的有點普通又有點怪

裝在車架上沒什麼問題,只是為什麼要有個長長的護弓

原來是這樣,長長的護弓是個開瓶器,裝在牆壁上,可樂瓶靠上去就可以直接開口,而且只需單手就可以操作,既專業又方便

水壺的作用是這樣,開瓶之後,瓶蓋就直接往下掉進水壺,累積一定數量後,直接丟去資源回收,真是方便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Parlee Z1 組車

這款是 custom made 的訂製車架,車主是女性,車架看起來比較小,走是還是低調的風格。


Parlee Z1,少見的 UD 管材,低調的廠標。


組裝中,裝上暫用的座墊


Sram Red 前變


Shimano 7900 前變速器搭配 Red 大盤

Rival 中短後變速器,配上 XT 11-32T 10s 飛輪

組裝完成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騎車三個月,兩腿粗細不等!

二十五歲女性,公路車騎士,體型偏瘦,BMI:21.9
騎乘公路車三個月,每週平均兩次,一次夜騎一次週末,爬坡為主。
來店主訴:"右下肢在騎車三個月之後明顯變粗!"
想在這輛車上找出一些不對稱之處,當然是找不到....

大部分的人身體兩側都是不對稱的,如果有運動習慣,這種不對稱會因為慣用側使用的更多,差距可能更大。比方打籃球、棒球的人,慣用手是右手的話,右手臂一定會比較粗。但是籃球單腳起跳動作較多,慣用右手的人又多用左腳起跳,因此反而非慣用腳比較粗。足球的話,踢球還是以慣用側為主,因此慣用右手的人,右腳可能比較強壯。

然而,單車、游泳、長跑都有個同樣的特色,強度相對其他運動較低,而且非常對稱。這樣的運動要造成兩側不對稱,而且是短時間(三個月),並不是很合理。

另外,女性車友隊身材抱怨的可信度也令我質疑。究竟是原本就比較粗,還是騎車以後才有變化?如何證明?

腿圍的評估有其標準,比方說以膝蓋股中心為基準,往上15公分處量測腿圍,長時間做紀錄,如果這樣的方法真的量測到單一支腳變粗,就可靠多了。不過這需要一些時間,也無法立刻得到數據。不過這位女車友的說法,倒是讓我願意去相信她的抱怨是真的。車友提到,她的下半身本來就比較"有肉",她自己也長時間會注意這件事情,因此腿部粗細一有不同她馬上就發現了!
右腳小腿明顯比左腳粗。大腿的部分實際丈量在髕骨上方15公分處右腳腿圍較粗3公分

顯然這位車友的騎乘有某個造成她出力不對稱的因子,那要怎麼把這個問題抓出來呢?
我第一個想到的辦法是騎滾筒訓練台,出力不平均在滾筒上會被放大,可惜對三個月車齡的車友來說有技術上的困難
接著我認為看她爬坡時上半身的擺動是否對稱,或許可以成為觀察指標
不過在這之前,決定先讓車友架上訓練台,看看有什麼"不對稱"的地方(腳踏車哪裡能不對稱了XD)
評估雙下肢柔軟度

評估雙腿長度


中間過程不贅述,這位車友騎乘真的有明顯的不對稱。因為沒有穿卡鞋,兩足若都以姆指球為基準,與踏板軸心的距離竟然可以差距兩公分!我們重覆了三次以下的動作。
1.車友自然踩踏到她覺得與平常騎乘類似
2.我閉著眼睛抓出她的姆指球,
3.計算與踏板軸心的距離,兩側比較
事實上,她左腳可以說是踩在比較接進足弓的部位,右腳則比較接近姆指球。或許是右下肢原本就比較有力氣,因此被放在比較容易出力的位置。放在容易出力的位置,又使得右下肢比較容易出力。久而久之惡性循環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踩踏時以姆指球為基準,左腳比右腳較前方2cm


同時間我們也評估了雙下肢柔軟度與是不是有明顯的長短腳。似乎找不到兩側明顯的差異。因此建議此車友可考慮卡踏使用。固定踏施力點,如此不僅可以平均雙側力量,也可以讓踩踏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