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公路車騎士與骨質密度(自行車與骨質疏鬆)

 這兩天從 edison 的口中聽到一個有趣的話題,”騎單車不會增加骨密度”,搜尋網路以及專門的研究論文,甚至可以找到”專業騎士骨密度低於平均值”的言論,挺令人失望的不是嗎?這種說法的理論在於自行車不是衝擊性、負重的運動,而骨骼需要接受負重的刺激才會增加骨鈣質吸收。真的是如此嗎?且讓小弟為您分曉。

  一如之前撰寫關於鎖骨骨折、自由車手作弊的文章,我一樣把這個主題拿到論文搜尋引擎。意外的是,相關文獻非常之少。我嘗試了 bone mineral density(骨礦物質密度)+cyclist、 osteoporosis(骨質疏鬆)+ cyclist、osteopenia(骨質缺乏)+cyclist。總共文章數約30篇,而且大多發表在不是很重要的期刊。探究其內容,還真的有關於自行車選手骨質密度較一般人低的討論!在這些文章中我找到兩篇比較來自於比較好的期刊論文,其中一篇於 2003 年八月份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發表的主題是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highly trained male master cyclist。這標題很聳動,高度訓練的男性騎士會有較低的骨質密度!本文找了三組人,高度訓練中年騎士、中年對照組、高度訓練年輕騎士。統計發現高度訓練中年騎士擁有最差的骨質密度。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年輕騎士骨密度還沒有比較差,長年騎下去反而最後骨密度變差了!很可惜,我無法在此跟大家分享文中統計學上的謬誤。不過,這樣的比較就像是一個擁有一百人的班級一起考試排名,50名、51名兩位同學會覺得它們之間有明顯差距,但是對整個班及而言,這兩個人的差距是沒有意義的。

  這一系列的文章中,發表在最好的期刊的要算是2002年在 Bone (期刊名子越短通常就是越好的)發表的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competitive male mountain and road cyclists。本文也比較三組人登山車專業騎士、公路車專業騎士、一般有休閒運動的人。結果顯示,登山車騎士有比公路車騎士、一般人更高的骨質密度。公路車騎士跟一般人則沒有差別。這篇文章把體重因素列入考量,也就是測量出來的骨密有經過體重的校正,也就是說,扣除體重的因素,公路車騎士與一般人的骨密差別沒有顯著性,而登山車騎士骨密度較高,有可能是他們騎乘的路面較為顛簸,也有可能是登山車騎士大多比較壯碩所致。這掉書袋的部份到此為止,讓我嘗試把文章中的內容,用比較白話的方式討論,其中包含個人觀點,歡迎指教討論。

1.為什麼相關文獻這麼少?這是我在搜尋這系列文章的第一個疑問。如果這個議題是真的,那應該不至於沒什麼人要研究。這種情形通常有以下可能性。
(1)可能是實驗設計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在種種假設下,雖然可以做出有差異的實驗數據,但是 這些假設的前提與事實有差距。

(2)另一種可能就是實驗數據上雖有差異,但是這種差距並沒有臨床上的意義。在本文所討論的議題,上述兩個特性都具備。

2.支持單車騎士(尤其是公路車)骨密度比較低的論述主要有下面幾項
(1) 體重:單車騎士普遍體重較輕,體重輕的人骨密也較低
(2) 訓練模式:公路車騎士很少做重量訓練
(3) 運動模式:公路車騎士強調規律踩踏,很少利用肌力,猛力抽車
(4) 鈣質流失:大量流汗所損失的鈣質沒有獲得適當補充

骨質密度與年齡、性別的相關遠大於其他因素,撇開這個無法改變的變因。骨質密度與體重、該骨頭牽扯的肌肉強度有關。因此,如果找了年齡、身高、體重相同的兩群人,其中一群有騎車,另一群沒有,分析骨質密度,可能會得到差不多的結果。另外,局部承重的訓練只會增加局部的骨質密度而不會是全身。骨質密度測量重點部位包含腰椎、股骨(大腿骨)頭,因為這兩個地方是容易因骨質疏鬆而骨折的重點部位。如果說把上述兩群人的腰椎、骨股頭的骨質密度分開拿來比較。可能會得到的結果就是腰椎骨密差不多,骨股頭單車騎士骨質密度可能較高。如果拿公路車騎士與一般人相比,有時可以看到比較低的骨質密度,但是把骨質密度與體重校正之後,就會發現單車騎士的骨密也沒有比較低,只是因為它本身體重就比較輕。但不論如何,這些所謂的低,都是數字上的低,臨床上並沒有治療的意義,也看不出會因此比較容易骨折。這段文字想表達的意思是

(1)騎單車真的不會增加骨質密度
(2)如果因為騎單車,使你的體重低於標準範圍,是有可能讓你的骨質密度低於平均值。
(3)這種所謂的骨質密度較低並"沒有"臨床上的意義

3.假日騎士應如何面對這個議題?
有幾篇相關的文獻找精英車手做研究。文章提到許多菁英車手根本不做重量訓練!?我對這點其實蠻懷疑的。而這些精英車手的腰椎骨密統計上比一般人來的低(臨床上應該沒什麼意義),那對於大多數的假日騎士應該怎麼面對這個議題呢?我的想法是
(1)我們一個星期在車上的時間也很少超過10個小時,要有與精英車手類似的症狀並不容易。光是走路上下班等等的活動對骨頭所提供的刺激應該就足夠骨頭發育生長。更何況精英車手的骨密差距很有可能是來自於他們過輕的體重。因此,假日騎士沒有必要為此過度擔心。
(2)你可以瘋狂的輕量化你的車,但是不要瘋狂的輕量化你自己
(3)如果真的擔心,每個週末認真騎車的同時,別忘了增加一點點重量訓練。並不是要你花時間上健身房,只要在家裡面伏地挺身+交互蹲跳就可以了
(4)抽車除了可以釋放臀部壓力、舒緩一下僵硬的騎乘姿勢,也可以增加腿部肌肉的訓練,或許也有助於腿部骨質密度,以後抽車多想一些這些好處就不會覺得那麼辛苦
(5)大量流汗後補充電解質以及鈣質”可能”是需要的

參考資料
1. S. E. WARNER,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Competitive Male Mountain and Road Cyclists, Bone Vol. 30, No. 1 January 2002:281–286
2. Jeanne F. Nichols,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highly trained male master cyclists, Osteoporos(2003 ) 14:644-64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