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Mobile01上看到的問題,在這邊分享我的看法
運動對於寬關節置換者的好處包括
1.心肺功能增進、整體身心健康增進
2.減少體重,減少關節負擔
3.增加平衡感與協調性,減少跌倒機會
4.增進肌肉強度,增進關節穩定度
自行車對於髖關節置換者的缺點在於
1.增加關節磨耗,磨耗的碎削可能引起一些生理反應,造成關節鬆脫
2.車禍
對於高衝擊的運動,籃球、舉重等等,不被建議在髖關節置換後執行是可以理解的,那騎車呢?
2008年的The journal of joint and bone surgery中有一篇相關的文獻可以作為參考
表題為Athletic Activity After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
文中給了一個表格
這個表格是Hip Society Survey對於髖關節置換後的運動建議。1999年的建議,公路車被放在"Allowed with Experience",就是有經驗才去從事,主要應該是擔心車禍吧?等到2005年,被歸類在"Allowed"建議選項之一。
Sports Medicine 2002年的文章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After Total Joint Replacement也有一些相關的內容。
這個表格是在比較每一項動作對於髖關節的負擔。如果以5km/hr走路是4.7倍體重那麼40W的騎乘大約是0.5倍...40W什麼鬼啊,平路巡航大約是200W。表格中提到Cycling with high resistance是1.4倍但是並沒有說瓦數是多少。另外有用膝關節為標準的則提到120W騎乘約為1.2倍...不論如何,都約略可看出騎車真的是對關節負擔比較小的運動。
 |
紅點處的角度是本文所關注的,手術後初期建議不可超過90度 |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公路車的設定多少都要趴。髖關節的彎曲到底可以到什麼程度是個問題。手術完的一段時間不可以彎曲超過90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要避免關節脫臼。長期而言,隨著人工關節的進步,確實有一些人工關節也可以做蹲下的動作,但是仍不建議常作。基於上述討論,既要騎車,又想要減少髖關節過度彎曲,考慮登山車加上適當的fitting應該可以達到,要不然就改騎斜躺車吧!
補充一些內容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011 Feb;469(2):417-22.
Hip dislocation: are hip precautions necessary in anterior approaches?
這篇文章收集了兩千多個案例,想要討論如果從前面開刀的術式,是不是可以不必在術後限制髖關節的活動角度。結論是從前面開,術後短時間不必特別限制髖關節角度。術後都不需要限制髖關節活動,長期應該更不需要限制吧!?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Vol. 25 No. 6 Suppl. 1 2010
Early- and Late-Term Dislocation Risk After Primary Hip Arthroplasty in the Medicare Population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兩年內的人工髖關節脫臼,以及兩年以上的人工髖關節脫臼。其中提到的包括手術技巧、使用人造股骨頭的大小(用大一點的比較不會脫臼)、病人本身的身體狀況(年齡等等)。沒有特別提到角度限制問題。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December 2010
Hip replacement in the athlete: is there a role?
這篇文章算是比較直接的提到了髖關節彎曲角度的問題,但是也只說了使用大的人工股骨頭比較不會脫臼,但是大的股骨頭上市時間還沒有很久,是不是會有其他的影響還要再看
我的想法是,
1.從骨科醫師的觀點,保護好不容易換上的髖關節是最重要的,如果詢問你的骨科醫師,可能還是會得到"應該限制髖關節活動角度的建議"
2.整體而言,騎車應該是適合的運動,但是要如何經過研究來評估"公路車"會對"人工關節、或者是病患本身"的整體效益顯然是很困難。
3.因此我還是建議調整騎姿,或改騎斜躺車。另外,千萬不要出車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