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2009 桃園縣長盃公路賽

大概一年多沒有參加比賽了,這次的桃園縣長盃在台61線快速道路舉行,是國內少見的平路公路賽,而且在老家附近,不去可惜,雖然平時連車都沒在騎,還是硬著頭皮報名,早上帶著隊友走64號快速道路到八里,再接61號到出發地和隊友會合。比賽出發地點在61號南下約30km處,往南到48km,下高架橋轉回北上,然後到22km處再回轉,繞兩圈,全程100km。

辛苦的應援團,在下雨的快路道路上等候好幾個小時


出發前合影,穿紅衣的是新加入的海倫,沒有隊服,開賽後就變路人,沒拍到半張照片


由於封密式賽道,禁止隊車跟行,只有在車手經過出發地時,有機會拍照,舉手那位是 曾行中


柯南


C.D. 狐狸,Casati


夏薇,雖然是報別隊的,只要是穿上我們的隊服,照片一定是少不了的


算準了應援團會在這裡拍照,特別在經過前衝到集團前面


柏宏,還有也是報別隊的朱義雄


曾行中


狐狸,CD,應該是第一圈跑完了


美靜


騎著騎著,雨就下下來了


第二次的回程,美靜,狐狸,CD


比賽終點,柏宏和朱義雄衝線


曾行中抵達終點


狐狸抵達終點,女子組第一個進終點的


美靜,女子組第二名


CD抵達終點


夏薇


柯南


這是我啦!負責關門的,總算完騎了


賽後合影


因為成績統計很傳統,把原本要回家吃的東西都扛過來


擺滿一桌也是滿有看頭的


瞧大伙吃的


雖然雨天騎的很辛苦,大家還是有吃有喝,愉快的一天,不過騎100k真的好累。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黏管胎

出來跑,總是會遇到的事,破胎,換條內胎就可以啊,可是破的是管胎耶... 沒關係,照換,只是管胎比較麻煩些,要用膠水把胎黏在框上,來看看換管胎是怎麼回事。

破胎的後輪和準備替換的新管胎


拿打氣筒把新的管胎打到肚皮面朝外


準備管胎膠


在新的管胎上,塗上一層薄薄的管胎膠


塗完一整圈後,把管胎放在旁邊涼乾


接下來是苦工,把舊胎從框上扳下來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管胎拉下來


第一天的工作結束了,底下是分格線
---------------- 分格線-------------------
第二天

管胎再上一次膠,一樣薄薄的就好

再來是框上也上一層膠,均勻塗滿就好

用力把胎掛到框上

趁著膠還沒乾之前,用力把管胎移到中線上

確定管胎安裝無誤後,打氣到100psi以上,利用胎壓將和管胎和框做緊密的結合

完成了,靜置一個晚上,隔天就可以上路了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Primavera GP1 初體驗

日前老婆興起騎公路車的念頭,聽到時有些驚訝,平常連車都不騎的她,竟然有這個想法,不過既然都開口了,就趕快把車子選好,其實也不太需要選擇,因為能騎的只有 41cm 的 GP1,幫她把座艙設定好,利用晚上的時間在附近試騎,會剎車,知道怎麼變速就可以了。

6/6是個值得記錄下來的日子,看著老婆第一次在大白天揮汗騎車,心裡著實有些感動,原本要到河濱公園讓她試試身手,想到那邊的路況騎公路車實在不是個好主意。106吧! 離開市區,視野好,空氣清晰,是個不錯的入門路線。

從市區往106最快的是走軍功路,莊敬隧道前的小坡對入門者已經是個不小的考驗


翻過軍功路後,走深坑外環道往石碇,天氣真的是滿好的



原本只打算到石碇的三叉路口就折返,不過看起來狀況還不錯,繼續往平溪方向前進


姑娘廟前的路段,算是比較陡的路段


過姑娘廟後,那個漂亮的大彎道


看到這個石碇大茶壺,代表順利通過"屈辱"公車站牌


加油,就快到了


到頂前的最後掙扎


終於到了頂點的公車站牌


下滑到菁桐老街,吃點東西,並記綠到此一騎,平溪就下次好了。


吃飽喝足,踏上歸途


106縣道的風景真好


回程一樣走軍功路翻回市區,CT盤 + 11-28T 的超輕齒比,讓公路車的初體驗順利完成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White Industries 花鼓的 手編輪組

日前用 white industries H2 的的花鼓編了兩對輪組,買主都是用拿裝在鋼管車上使用的,拋光銀的花鼓,加上銀色的框和鋼絲,的確是很合鋼管車的味。

White Industries 花鼓



H2 的後花鼓是鋼軸的,提供非常好的穩定性,Campy 的棘輪座是鈦合金車削而成,質輕又堅固,這組搭配的是 Ambrosio Excellence TQB 的框


另外一對的框是 Kinlin XR-200,非常輕量強度又高的框,前後輪的實測重量約1450g。


H2 + Ambrosio Excellence


H2 + Kinlin XR-200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擁有德意志心臟的黑鳥:Rohloff 14速 Birdy

Birdy Rohloff



花鼓內變速系統在台灣向來是稀有產物。除了一些少數族群,例如「老貂」的車友外,大部分騎士根本連碰都沒有碰過這種系統。

花鼓內變速在台灣不流行的理由,不外乎就是它比較重、傳動效率較低、變速齒比不夠廣等等。但是在歐洲,內變速系統的市佔率卻相當高,依據我的經驗,街上幾乎每三台變速車裡,就有一台是花鼓內變速。

那麼花鼓內變速的優點在哪裡呢?為什麼歐洲人這麼喜歡它?其實很簡單,就是內變速系統非常耐操,所有結構都在裡面所以不易碰撞損壞,非常不容易落鏈,可以裝鏈條蓋所以不會弄髒褲子,而且靜止的時候也可以換檔!

在歐洲,尤其是西歐的德國、荷蘭、丹麥等國,自行車是日常購物通勤的必備工具。從小孩到老人,每一個人幾乎都天天需要騎車,但卻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自行維修或排除故障的能力,而且必須隨時想騎就能騎,即使身上穿著是昂貴的西裝。而西歐城市地勢平緩,並不太需要很大的變速範圍,也不太需要輕量化。如此一來,不會落鏈,不會弄髒衣服(如果有裝鏈蓋的話),幾乎摔不壞的內變系統當然會受歡迎。

然而,內變系統除了方便實用,難道在性能上就真的不能和一般變速一較高下嗎?來自德國的Rohloff 14速內變,用它精巧的設計,正式打破了這個迷思。

Rohloff 500/14內變系統,除了具有所有內變系統的優點之外,它還有一項長處,就是變速齒比超廣,達到526%!而且是連續的檔位!一般變速,以登山車27速來說,雖然變速比可以略高於Rohloff,但檔位齒比多半都是重覆的。也就是說,27速只是個數字,實際用起來並沒有比Rohloff 14速更廣。


Gear range comparison 圖片來自Rohloff原廠網站



因為Rohloff內變耐操耐摔不易故障,故目前Rohloff內變較常見於長途旅行車和一些登山車上。然而有趣的是,同樣來自德國的Birdy,也有一款頂級車種,是選用Rohloff 500/14內變的。

Birdy的好騎好折是大家公認的,在歐洲的火車站月台,經常可以看見手提著Birdy坐火車通勤的人們。這樣好用的Birdy配上堅固耐用又方便的14速內變,光用想的也覺得很有趣,很想找一台來玩玩。

只不過十多萬台幣的高昂售價,實在不是想玩就能買來玩的。要能一親她的芳澤,還得碰點運氣。

看來咱們運氣不錯,上星期店裡就硬是飛來了一隻大黑鳥。


驗明正身,Rohloff 500/14巨大的內變花鼓。


由於Birdy的後下叉是垂直式的,而不是水平式的,不能藉由後輪軸的前後位置來拉緊鏈條,所以必須配上「鏈條拉緊器」,以保持鏈條的張力,不致於落鏈。圖中那個長得像後變的就是了。


Rohloff內變的控制是利用二條變速線,而不像一般的內變只用一條。


這是Rohloff專用的變速轉把。注意上頭的數字可是由1~14哦。所有檔位的齒比都是連續的,再也不必煩惱大盤到底該用44T、32T還是22T,也不必管什麼大對小、小對大了。反正右手給它轉下去就對了。


實際上路試騎,基本上它就是一台Birdy,所以車體的部分就不提了。主要是14速內變的性能,是最讓人感到好奇的。

內變系統最方便的地方,就在於停止的時候也可以換檔,而且愛換多少檔都隨你便!只要你高興,從1檔直接換到14檔也沒什麼不可以!所以不必擔心在停紅燈的時候忘了變到輕檔。

而踩踏起來的感覺,可以感受到一點花鼓內部齒輪互相咬合的顆粒感,以及轉動的阻力要略大於一般的鏈條變速,不像一般的車踩起來那麼輕快。當然,重量也比較重一點。

不過換檔滑順,而且1到14檔的齒輪比是連續而綿密的,確實比一般變速系統要方便不少。如果是坡度變化非常非常劇烈的地形,這玩意兒會比一般變速好用十倍!

總而言之,在一般的道路上騎乘,可能只能體會Rohloff 14速內變的一半好處:方便而穩定。只有在非常嚴峻的地形,才能100%發揮它的強項:沒有限制的變速,連續大範圍的齒比變化,以及耐摔不壞的耐用度。

這樣頂級的內變系統,和Birdy的結合是相當有趣的。相信應該不會有人拿Birdy去off-road或是跳落差,但確實有不少人騎Birdy進行長途旅行。和旅行時酬載的行李相比,Rohloff花鼓所增加的重量根本不算什麼。而旅行時最需要的穩定性,以及廣範圍齒比,則是Rohloff的強項。所以說,如果要找一台車進行長途的單車旅行,這台14速小黑鳥絕對列入首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