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EUAQ 運動防護與按摩研習

日前車隊舉辦一個特別的活動,請來 paco 和 alina 來講解和示範運動防護及按摩的關念和實作。原本行程規劃是參加的隊友先在新店捷運站集合,然後騎車到烏來,在民宿裡研習相關課程,由於當時的天氣十分不穩定,烏來更是連日下雨,一度將活動改為室內,所幸活動當天,雨停了,大伙也就順利地騎上烏來,展開相關的課程。





天氣多變,行程安排也跟著數度更改,後來決定在樂騏門口集合,視天候況騎上烏來或是改為室內課程




雖然地還是濕的,不過還是決定騎上烏來,照片中是 伯壽 和 paco 在新烏路上




葉子和 reckless




在烏來的民宿,簡單的舒洗後,課程開始,由 alina 解說 芳療按摩的關念和方法




難得可以大家聚精會神的樣子




alina 示範肩頸部位的按摩手法




腰部按摩的手法




接下來的課程主講是 paco , 主要是介紹 肌內效運動貼布 (Kinesio tape) 的使用方法




示範一,假日單車騎士常遇到的問題,肩頸部位




示範二,另一個常見的問題,腰部




示範三,單車騎士最重的部位,膝蓋




到最後,連小腿,腳掌都貼上了,大家就在這樣歡樂的氣份中,完成了今天的研習活動

From Paco: 十年前在台北榮總實習時第一次接觸kinesio tape, 很難想像當初認為是"醫療級"用品的東西,可以這麼簡單廣泛的被使用。感謝edison夫婦熱心舉辦這次交流活動,讓我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基本的肌肉、肌腱貼法,希望能對大家運動上有些助益。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Fitting Lesson 4- 握把 part 2- Neutral position

十幾年前開始騎公路車時,就在忠誠路的X車喜客看過Cinelli RAM,當時小弟還是騎乘R1000 + RSX套件,對於一支標價超過全車價值的握把,除了一直記得它的"貴俗俗",並不會想要特別去認識這個產品。多年之後,我有幸從車友手中接手Ram + Record的組合。也給了我很不同的舒適體驗!
手握煞變把時,最好可以接近圖中"RIGHT"的姿勢,也就是所謂的neutral position
以下就從我手中現有的兩支握把來說明如何達到neutral position
現有兩輛車都始用carbon扁平握把,carbon扁平把可以有效解決手麻的困擾,但是不同的彎角的設計,卻大大提升了RAM抓握煞變把的舒適感,下圖中可以看到轉角處RAM(B)稍微向外下傾斜,Equinox(A)則是提供一個較大且平的支撐面
為了解決手麻的問題,手上的兩輛車都改用carbon扁平把
下圖是實握比較,為了突顯我的重點,手腕上的動作稍微誇張了一些。Equinox(A)雖然提供了很大的支撐面,卻會造成手腕的extension,反而RAM(B)稍微向外下傾斜的設計,讓手握在上面時比較接近neutral position
Equinox VS RAM
不得不順便抱怨一下Shimano的舊款煞變把。全新改款之前的shimano一直被詬病的就是煞變把"脖子"太長。造成手握在握把甜蜜點時無法變速...XD...據悉campy及SRAM在這點都優於shimano。Shimano在改款之後也修正了這個問題,因為沒用過就不予評論了。
Shimano 的煞變把,右圖手握在握把的甜蜜點,卻無法變速
說了那麼多RAM的好,也該為equinox說說好話。
1.價錢:二手的RAM一代也要比全新的equinox貴上一倍,更別說RAM2了
2.彎把設計:RAM 是比較傳統的一般圓弧,equinox這部分人體工學做得不錯(如下圖)
3.RAM一體式龍頭握把畢竟還是限制了調整空間,個人不太推薦
好握的彎把設計

P.S.Cinelli看我這麼推薦貴公司的產品,送我一支RAM 2來試試吧.....!!!!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Fitting Lesson 4- 握把 part 1

握把寬度的挑選首先要知道如何測量肩寬。
這裡所謂的肩膀寬是測量肩膀兩側肩峰(acromion)的距離(如下圖)
這個距離就是挑選握把 C-C(中心到中心長) 的依據。
大部分的人的C-C則落在36-42 cm之間
肩峰的距離
另一個方法是直接上車測量。
有兩個建議測量方法
1.手握在煞變把時,垂直線虎口過肩膀外緣
2.手握在握把上端位置時,上臂外緣垂直地面
手握煞變把,虎口垂直線過肩膀外緣。以這個標準,圖片中看起來握把有些過寬

手握握把上端,上臂外緣垂直地面
不論是哪一種測量方法顯然都會有些誤差。我的肩峰距離40cm,目前握把也選用C-C 40cm。在"垂直線虎口過肩膀外緣"這個測量方法握把看似過寬,在"上臂外緣垂直"這個測量方法下則是剛好。目前我會同時參考車上測量以及肩峰測量兩種數據做為選擇依據。
較寬的握把帶來的好處有
1.騎程穩定性高
2.抽車較有力
較窄的握把好處在於
1.風阻較小
2.集團騎乘比較不會卡到別人
3.手腕的壓力比較小比較容易達到neutral position(見下方說明)

如果以舒適度為考量,那選擇握把的目標應該是要上手握在煞變把時手腕可以呈現Neutral position(這個中文不知道要怎麼說),太寬的握把手腕會exetension,太窄則會flexion。騎乘過程中,neutral position的受力能力應該還是最好的!選擇適當寬度的握把應可解決一部分手麻的問題。
下圖是手腕在不同滑鼠的狀況,跟上述握把的討論蠻類似的。適當的握把寬度手腕會類似最上圖(neutral position),中間是太寬的握把(wrist extension),下方則是太窄的握把(wrist flexion)。
以舒適的設定來說,手腕應接近最上圖較輕鬆
p.s.有人認為使用較寬的握把會使呼吸比較暢快,我個人似乎也有這種體會,但是研究顯示並沒有明顯差異。另外,因為手麻的問題對我來說困擾更大,所以我把C-C42換成了C-C40 cm!

p.s.常犯的另一個錯誤是,誤以為強壯的人肩峰很寬,其實只是三角肌很大,造成肩膀很寬,並非肩峰很寬。就我的經驗,成車配的握把大多偏寬,這當然有商業目的,握把寬一點還可以騎頂多是手腕不舒服,太窄的握把就危險了。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Fitting Lesson 3.5-寫在上半身之前

前面一系列的文章大概把腰部以下搞定了,
腰部以上一方面講求"低風阻",另一方面要求"舒適"
這兩件事情原則上有些互相排斥,Fitting的目標在於找到平衡點
腰部以上的調整,主要看騎乘者的取向而定。休閒、假日騎士、比賽為主都會略有差異。上半身調整的關鍵角度是文中紅點部位
如果Fitting的客人沒有特殊的需求,假日騎士在握住握把水平部位的時候,該角度略小於45度。握住握把下端時,角度略小於30度。
握把水平部位、握把下端 圖解

這樣設定的目的在於,握在水平部位時,身體可以輕鬆一點。握在下把位則可以滿足低風阻需求,不同把位間須具有差異性。為了這個目的,至今我仍使用標準drop的手把,而不是小彎把,對於身材不是特別矮小的車友,我通常建議使用標準手把,理由同前。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直上直下的踩踏是必要的嗎?

這篇是寫給車友Reckless的

那天在Edison的店裡,Reckless談到踩踏時髖、膝、足應該要盡可能成一直線

比較精準的講法是 "股骨頭"、"髕骨中點"、"第二腳趾"在踩踏中成一直線

這樣的說法主要基於兩個理由

1.減少側向位移,增加踩踏效率

2.減少關節側向負擔

這張圖來自Specialized的官網,強調的就是經過鞋底形狀的調整,可以達到膝關節的"直上直下",減少側向壓力對膝關節造成的負擔。

然而,我卻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認為這樣的考慮未必是有必要的

1.如果specialized那張圖片是有意義的,那我們平常的鞋子是不是也應該把鞋底做成歪的?


2.下面這個圖是在說明,踩踏過程中,踏板受到最大壓力的點差不多是在水平位置(~90度)。抽車時下死點壓力會增加不在這個圖的討論範圍。也可以依此圖推論膝蓋受到最大的壓力亦在90度附近,符合大家的踩踏經驗。相對的,在下死點(180度)踏板受到的壓力就小多了。也可推論膝蓋受到的壓力會較少。因此討論下死點膝蓋直不直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呢?

3.依據之前所寫過的文章,足部受力點主要在於大腳趾球。因為受力點不是在足部中心,因此在下踩時騎士往往很自然的稍微把大腿往內夾。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直上直下,應該要把受力點設定在足部中心,或許是第二或第三腳趾。顯然與一般的認知有出入。


雖然我對這些設計有點懷疑,不過specialized被稱為是最好穿的鞋子也是不爭的事實,有沒有穿過的車友可以分享一些心得呢?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Kinesis R510 昇級 Sram Apex 彎把公路車

客人希望將原本是平把公路車的 Kinesis R510,昇級成彎把公路車,我們推薦搭配輕濟實惠的 Sram Apex 套件,在變速效率上,有一定的水準,同時還有 32T 的大飛輪,對於車主計劃挑戰武嶺的行程,有很大的幫助。

原本的 R510 平把公路車

昇級前,先將原車上的零件拆除,留用的零件有車架、前叉組、座管和座墊,還有沒拍到的輪組

開始組裝了,當然是依樂騏標準的工法,照片為量測鏈條長度,中變在之後才裝上去

這邊是走線的步驟,車主選用 Deda 的彎把,搭配黑色外管

完成照,相當標準的彎把公路車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使用卡踏腳麻了怎麼辦!?

最近寫了一系列關於卡踏設定的文章,也在Edison店裡幫車有調了不少鞋底板。上個星期來了一位腳掌前端腳趾會麻的客人,下面是兩種可能造成腳掌前端麻的狀況,給各位車友參考參考。

這位客人剛換卡踏不久,鞋底板裝在標準位置"拇指球對準踏板轉軸中心",使用的鞋底板為浮動式,腳尖方向朝前,一切都很標準。但是騎乘2-30分鐘後就會開始感覺腳的前端,腳趾附近麻!下面兩種狀況都會造成腳指麻

狀況一如下圖

鞋底板裝得比較偏後方,踩踏過程中(尤其在下死點)腳的前端容易受到擠壓,這種腳麻的原因主要是循環不良或者過度壓迫
















狀況二入下圖

鞋底板裝得比較偏前方,腳趾
的受力比例增加,因為腳趾不是很好的受力點造成麻的感覺。
在腳比較小、或者腳趾比較短的騎士,有時候鞋底板雖然裝在標準位置,但是腳趾其實也踩在鞋底板上,可能就會使得腳趾受力太多造成腳麻!














這位客人就是"狀況二",適當調整後當場就有了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