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你的"腿"多長?(曲柄長度討論)

曲柄長度挑選公式百百種,大多都是使用跨高作為評估標準
曲柄長度為bb中心到踏板軸心

Google 關鍵字"Crankarm length calculator"就可以查到許多相關資料
比方說提供公式的

曲柄長(mm)=2.16 x 跨高(cm)

或者是直接可以查表的
跨高 < 29 inches - 165 mm 曲柄
跨高 29 - 32 inches - 170 mm 曲柄
跨高 32 - 34 inches - 172.5 mm 曲柄
跨高 > 34 inches - 175 mm 曲柄

曲柄長度通常標示在這個位置


Arnie Baker 在Bike Fit 4th edition中也給了跨高與曲柄長的建議
一英吋=2.54公分

文中提到,可選擇建議範圍內,或比建議範圍短2.5mm的曲柄
在合理的範圍內,挑選較短的曲柄,會提供比較順暢的迴轉。挑選比較長的曲柄則會提供比較大的力矩。在高迴轉踩踏的前提之下。比較各人的想法是,短的曲柄大不了騎不快,曲柄太長會增加關節負擔,可能因而受傷。因此,通常會建議挑選標準或者較短的曲柄。

身高與跨高的比例沒有找到比較大規模的資料,可能是測量上客觀度不足(用力阿魯巴跟輕輕阿魯巴會差1cm),不過網路上的論壇,車友回報的數據大約在45%左右。讓我們用上面幾組建議曲柄長來估算一下身高與曲柄的關係
*B=預估跨高,把文中提到的各個公式拿來試算看看

雖然各個公式推算區來的建議曲柄長度差異頗大,但是身高165cm使用170mm甚至172.5mm曲柄,或者是身高不到180cm卻使用175mm曲柄都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身材較矮小的車友,使用172.5mm的曲柄,往往都是車店把庫存的套件組裝為成車販售。因為172.5mm曲柄為大宗,庫存自然也多。這些庫存零件通常等級不錯,以成車購買起來也很划算,但適不適合使用就另當別論了。

=以下為自打嘴巴=
Can J Appl Physiol. 1997 Oct;22(5):429-38.
The effects of bicycle crank arm length on oxygen consumption.
這篇文章是討論六位訓練過的車手使用 165、170、175 mm曲柄。想知道踩踏效率會不會因為曲柄長度有所差異。也想知道曲柄與腿常是否有辦法找到一些相關性。結論是,對於每一位車手來說,確實會有踩踏效率最高的曲柄長度。但是曲柄長度與腿長之間的關聯性,似乎沒那麼高。

多方意見,提供大家參考囉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Parlee Z5 組車

有別於先前幾支 Parlee 車架,這款 Z5 是一體式碳纖車架,有著和 Z1 不同的視覺效果。


Parlee Z5 車架,下管印有明顯的廠標


Z5 的廠標

大口徑的 BB30 車架五通設計

有個問題是預計安裝 GXP 的大盤,是傳統 BB 的設計

這時候就需要這組轉接座,讓 GXP 大盤組可以順利地裝上 BB30 的車架

安裝上 BB30 專接座

使用 Park CRS-15 來安裝前叉座環,下環的尺寸是 1 1/4 吋

採用 Red 為主的變速套件

走線中

完成照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BMC Airfoil 組車

客人自備的車架和零組件,塗裝非常搶眼的 BMC 車架,是鋁合金和碳纖管材組合成的複合式車架。


BMC Airfoil 車架

搭配 Sram Rival 套組,Mavic 輪組

BMC 車架獨特的上管接合處

完工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IF Ti Crown Jewel 組車

另一支 Independent Fabrication Ti Crown Jewel 車架組,車架為鈦原色,搭配同色烤漆前叉,低調的風格。

鈦原色的車,除了頭標外,車架上沒有任何貼標。

搭配 Shimano Dura Ace 7900 套件

全身唯一可以辨識的只有 IF 的頭標,搭配 Easton 的車手

完成照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髖關節置換後是否仍適合騎車?

這是在Mobile01上看到的問題,在這邊分享我的看法
運動對於寬關節置換者的好處包括
1.心肺功能增進、整體身心健康增進
2.減少體重,減少關節負擔
3.增加平衡感與協調性,減少跌倒機會
4.增進肌肉強度,增進關節穩定度

自行車對於髖關節置換者的缺點在於
1.增加關節磨耗,磨耗的碎削可能引起一些生理反應,造成關節鬆脫
2.車禍

對於高衝擊的運動,籃球、舉重等等,不被建議在髖關節置換後執行是可以理解的,那騎車呢?
2008年的The journal of joint and bone surgery中有一篇相關的文獻可以作為參考
表題為Athletic Activity After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
文中給了一個表格

這個表格是Hip Society Survey對於髖關節置換後的運動建議。1999年的建議,公路車被放在"Allowed with Experience",就是有經驗才去從事,主要應該是擔心車禍吧?等到2005年,被歸類在"Allowed"建議選項之一。

Sports Medicine 2002年的文章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After Total Joint Replacement也有一些相關的內容。

這個表格是在比較每一項動作對於髖關節的負擔。如果以5km/hr走路是4.7倍體重那麼40W的騎乘大約是0.5倍...40W什麼鬼啊,平路巡航大約是200W。表格中提到Cycling with high resistance是1.4倍但是並沒有說瓦數是多少。另外有用膝關節為標準的則提到120W騎乘約為1.2倍...不論如何,都約略可看出騎車真的是對關節負擔比較小的運動。
紅點處的角度是本文所關注的,手術後初期建議不可超過90度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公路車的設定多少都要趴。髖關節的彎曲到底可以到什麼程度是個問題。手術完的一段時間不可以彎曲超過90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要避免關節脫臼。長期而言,隨著人工關節的進步,確實有一些人工關節也可以做蹲下的動作,但是仍不建議常作。基於上述討論,既要騎車,又想要減少髖關節過度彎曲,考慮登山車加上適當的fitting應該可以達到,要不然就改騎斜躺車吧!


補充一些內容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011 Feb;469(2):417-22.
Hip dislocation: are hip precautions necessary in anterior approaches?
這篇文章收集了兩千多個案例,想要討論如果從前面開刀的術式,是不是可以不必在術後限制髖關節的活動角度。結論是從前面開,術後短時間不必特別限制髖關節角度。術後都不需要限制髖關節活動,長期應該更不需要限制吧!?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Vol. 25 No. 6 Suppl. 1 2010
Early- and Late-Term Dislocation Risk After Primary Hip Arthroplasty in the Medicare Population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兩年內的人工髖關節脫臼,以及兩年以上的人工髖關節脫臼。其中提到的包括手術技巧、使用人造股骨頭的大小(用大一點的比較不會脫臼)、病人本身的身體狀況(年齡等等)。沒有特別提到角度限制問題。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December 2010
Hip replacement in the athlete: is there a role?
這篇文章算是比較直接的提到了髖關節彎曲角度的問題,但是也只說了使用大的人工股骨頭比較不會脫臼,但是大的股骨頭上市時間還沒有很久,是不是會有其他的影響還要再看

我的想法是,
1.從骨科醫師的觀點,保護好不容易換上的髖關節是最重要的,如果詢問你的骨科醫師,可能還是會得到"應該限制髖關節活動角度的建議"
2.整體而言,騎車應該是適合的運動,但是要如何經過研究來評估"公路車"會對"人工關節、或者是病患本身"的整體效益顯然是很困難。
3.因此我還是建議調整騎姿,或改騎斜躺車。另外,千萬不要出車禍喔!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Lynskey Cooper CX 鈦合金越野公路車組車

這款由 Lynskey 出品的鈦合金車架,是比較少見的 Cyclocross 款式,有輕度的越野能力,有著和公路車相似的騎乘感,但卻有著更好的舒適性,同時因為很容易安裝土除和貨架,也常被拿來做長途旅行騎乘,這款 Cooper cx 是客人自購,來店組車。

Lynskey Cooper cx 越野公路車架,外形看起來和公路車很相似,比較明顯的差異是後上叉的剎車座,車架幾何角度等細節,則要仔細比較才看的出差異。

裝上鋼前叉,其它的零件大多由車主的舊車上移置過來

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到合適的 cyclocross 用框,由樂騏手工編組

以 Sram Rival 為主的套件

一般 cyclocross 的車架,為考量越野的需求,變速走線多為上管上方,前變的走線需要安裝行程轉換器,將前變的內線由上拉轉換為下拉方式

可以適應宽胎的吊剎,這款 Avid shorty 4 是新的設計,直接使用V夾的剎車塊,除了可以調整角度外,吊剎本身也附左右張力調整螺絲,可以很輕易地調整剎車的間距

整車完成照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Fitting Case 經驗分享(右足外側小趾疼痛)

45歲男性,來店主訴"騎乘四小時以後,右足外側小趾附近感到疼痛,這樣的情形已經有數年"
經過詳細詢問,車主車齡4-5年,平常騎乘路線以山路為主,例如台北頭城往返,200km、400km都可以完成,算是經驗豐富的假日騎士。但是"右足外側小趾附近疼痛"的症狀大約都要騎乘4小時以後才會出現
車主穿著SIDI mega版的車鞋,不像是尺寸、鞋型挑選上的錯誤
疼痛的部位是右足外側小趾處


車主來店主要是想體驗店中新購置的"鞋底板調整儀",希望解決他長年來小趾疼痛的問題
因為最近較為忙碌,只好約了很不體諒的時間"週三晚間十點",讓他這麼晚跑來真是不好意思

說明完調整方式之後,把車子架上訓練台,同時請車主在擁擠的店中躺下,打算做一些基本的身體檢查
當我測量車主的右邊寬關節活動情形時,發現右邊寬關節無法直上直下,只能夠以外八的情況上下(如圖)
同樣的動作,左邊寬關節則完全沒有問題
右髖關節無法直上直下


於是我在嘗試於平躺姿勢,讓車主右腳跨過左膝(如圖),發現右腳完全無法跨過左膝,左腳則無此問題
平躺右足無法跨過左膝


再與車主討論後發現,車主長時間騎車都是右膝蓋外八、左膝蓋直上直下。曾經為此照過X光,骨頭並沒有問題。因此我認為腳趾疼痛的原因是因為膝蓋外八的騎乘,讓腳板也被迫外八,增加了小趾的壓力。至於為什麼會兩邊寬關節如此不平衡我也很納悶,常見的原因是受傷之後不敢做某接動作造成肌肉僵硬,詢問車主並無此狀況。雖然天生寬關節角度形狀可能就不平衡,但是兩邊的肌肉柔軟度明顯的有差異我仍建議先把兩邊柔軟度訓練到某一個平衡之後再來調整。
這張是網路合成圖,車主騎車時右膝蓋外八


經過這些評估,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應該是車主的右髖關節"外轉肌群"過緊,造成踩踏時膝蓋無法內夾
於是與車主討論這次先不調車子,
給了幾個拉筋的動作,希望車主一週只少做三次伸展。
同時也約了一個月之後再見,看看伸展的成效!

p.s.感謝車友Boshoub熱情贊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