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一陣子沒發文,部落格卻因為白馬大的推薦熱絡了不少,感恩啊~
今天來談個踩踏的問題。
向上拉的騎法,有漸漸被強調的趨勢。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幾個
1.下踩時股四頭肌佔重要腳色,而股四頭肌的使用會對膝蓋造成負擔增加
2.上拉的肌群"髂腰肌"名列"核心肌群"之中,更顯出他的重要性
因此,有些車友著重於上提的練習,並認為大部分的騎乘力量來自上提。這樣的說法我是不能苟同的
 |
這張圖片很有名,告訴我們踩踏過程中主要參與的肌群。 |
圖片中哪個肌群會成為主要出力的肌群,並不是因為發力者的主觀意識,而是騎車的角度,會比較有利於某些肌群的發力。圖中"髂腰肌"標示為綠色,最適當的發力角度不大,但是以整個踩踏來說,向下踩與向上拉大致上各佔了半圈。然而,所發出來的力量又是如何呢?
 |
這圖片中0,90,180,270度分別代表12點,3,6,9點鐘方向的力量 |
這張圖我用了很多次,圖片來自於Robert J. Gregor的Road Cycling。圖片中可以看出3點鐘方向的出力是400(N)的話,上拉最大出力約只有1/4(270度)。我"主觀認為"這種差距是無法用訓練來改變的,因此針對車友覺得自己上拉之後可以騎的更好,我並不能同意這樣的說法。
換一個更直觀的方法來談這個問題。
 |
請嘗試用每分鐘90下的速度做這個動作 |
我想說的是,單純使用上拉,光是把腿的重量拉起來都要耗費力氣。如何能使踩踏更有效率!?
不過,這樣的說法也有些不適當,因為上拉的同時另一支腳已經踩下去了。但是,把意念放在踩下去的腳,順便把對側腳帶上來;相較於把意念放在上拉的腳而言,前者應該會輕鬆許多。
另外,有些人認為下踩的這些肌肉比"髂腰肌"耐力較差。這方面的文獻資料不知道有怎樣的證據。不過想想長跑者吧,長跑的人用的肌群都是"下踩"這組的,出力方式與騎單車稍有不同,但是要說下踩這組肌肉"耐力較差"實在讓人不能接受。
想要證實"上拉"在騎程中的貢獻,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踏板上裝個感應器,看看騎乘時"感覺"自己完全用上拉的騎乘,實際上到底"上拉"、"下踩"的強度各為如何。可惜這樣的器材不知如何取得。只好紙上談兵說說自己的看法了,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