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Campagnolo Record 花鼓保養

客人送來保養的輪組,Campagnolo Record top 花鼓,Campy 的花鼓結構大同小異,基本的操作步驟同先前保養的同廠花鼓

Campagnolo Record 前花鼓,搭配的是 Mavic A719 Cyclocross 框

使用兩支 5mm 六角扳手,拆開花鼓的軸芯螺絲

可以看到固定墊圈,錐形環

依序取出固定墊圈,錐形環

然後從另一側取出花鼓軸芯

取出花鼓軸芯後就可以看到滾珠槽

滾珠取出後,清潔後的花鼓殼

清潔後的花鼓軸芯零件

依序組裝花鼓

採用 Finish Line 花鼓潤滑油脂

錐形固定環,在滾珠接觸面上塗上潤滑油脂

裝上防塵蓋,錐形固定環,軸芯墊圈

鎖上預壓環,固定螺絲

接下來是後花鼓保養,兩支 5mm 六角扳手,鬆開固定螺絲

鬆開預壓環固定螺絲,取下預壓環

依序取出固定墊圈,錐形環,防塵蓋

從右側取出花鼓軸花後,就可以看到滾珠,這個是左側的

這是右側的滾珠槽,油脂的狀況看起來不是很好

取出滾珠後的花鼓卡體

5mm 六角扳手加上花鼓扳手,就可以拆開棘輪座

後花鼓軸芯的零件部

清潔後的花鼓軸芯部零件

清潔後的花鼓卡體

換上新的潤滑油脂,重新安裝左邊珠槽

裝上防塵蓋,要注意外側部份不要沾到油脂

軸芯塗上新的潤滑油脂,重新安裝

安裝左側的錐形環,固定墊圈

安裝預壓環

調整預壓環,然後固定起來

完成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Independent Fabrication Ti Crown Jewel 組車

IF車架組,車架為鈦原色,Independent Fabrication 的廠標,搭配 Enve 消光黑的前叉,別有不同的風格。

打包的很仔細車架,可以看到立管上 IF 的廠標

準備安裝的 TA 四方軸 BB

安裝前塗布在五通處的 Ti 隔離劑

然後要等等,這是 TA 的大盤,看到的是分開的腿、齒片、螺絲

先將 Spider 固定在右腿上

六角扳手和扭力扳手配對使用,將齒片固定在 Spider 上,這樣大盤就組裝好了

輪組是 Extralite 的花鼓,Enve 1.25 碳纖框,配上 Dura Ace 7900 11-28T 飛輪

裝上陽極紅的 Chris King 頭碗組

裝上 Enve 的前叉

Sram Red 變把,接下來是走線

變速線拉好之後,每個檔位做靜態測試

ZG 陽極紅夾器

走線完成度 90%

最後是車手帶,使用 Deda 碳纖紋黑色

完成照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X-Fusion O2 RCX Shock 氣壓後避換裝

客人對 Trance 原車配的後避震不甚滿意,於是來店更換這組後避震器,由 X-Fusion 出品的氣壓式後避震,主彈簧為氣壓式,可提供4段踩踏平台和回彈設定,原廠同時提供二年保固,並且有完整的售後服務網,值得推薦給進階的登山車騎士。

車主原車上的後避震器

先將原車上的後避震器拆除

後避震器拆除後的軸套

拆除後的避震器和固定軸芯

今天的主角,X-Fusion O2 RCX

安裝前塗抹適量的滑油

安裝中

完成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向上拉還是向下踩!?(踩踏討論)

忙了一陣子沒發文,部落格卻因為白馬大的推薦熱絡了不少,感恩啊~

今天來談個踩踏的問題。
向上拉的騎法,有漸漸被強調的趨勢。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幾個
1.下踩時股四頭肌佔重要腳色,而股四頭肌的使用會對膝蓋造成負擔增加
2.上拉的肌群"髂腰肌"名列"核心肌群"之中,更顯出他的重要性

因此,有些車友著重於上提的練習,並認為大部分的騎乘力量來自上提。這樣的說法我是不能苟同的
這張圖片很有名,告訴我們踩踏過程中主要參與的肌群。

圖片中哪個肌群會成為主要出力的肌群,並不是因為發力者的主觀意識,而是騎車的角度,會比較有利於某些肌群的發力。圖中"髂腰肌"標示為綠色,最適當的發力角度不大,但是以整個踩踏來說,向下踩與向上拉大致上各佔了半圈。然而,所發出來的力量又是如何呢?

這圖片中0,90,180,270度分別代表12點,3,6,9點鐘方向的力量


這張圖我用了很多次,圖片來自於Robert J. Gregor的Road Cycling。圖片中可以看出3點鐘方向的出力是400(N)的話,上拉最大出力約只有1/4(270度)。我"主觀認為"這種差距是無法用訓練來改變的,因此針對車友覺得自己上拉之後可以騎的更好,我並不能同意這樣的說法。

換一個更直觀的方法來談這個問題。
請嘗試用每分鐘90下的速度做這個動作


我想說的是,單純使用上拉,光是把腿的重量拉起來都要耗費力氣。如何能使踩踏更有效率!?
不過,這樣的說法也有些不適當,因為上拉的同時另一支腳已經踩下去了。但是,把意念放在踩下去的腳,順便把對側腳帶上來;相較於把意念放在上拉的腳而言,前者應該會輕鬆許多。

另外,有些人認為下踩的這些肌肉比"髂腰肌"耐力較差。這方面的文獻資料不知道有怎樣的證據。不過想想長跑者吧,長跑的人用的肌群都是"下踩"這組的,出力方式與騎單車稍有不同,但是要說下踩這組肌肉"耐力較差"實在讓人不能接受。

想要證實"上拉"在騎程中的貢獻,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踏板上裝個感應器,看看騎乘時"感覺"自己完全用上拉的騎乘,實際上到底"上拉"、"下踩"的強度各為如何。可惜這樣的器材不知如何取得。只好紙上談兵說說自己的看法了,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