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Kemper-Pedersen Comped

關於Pedersen單車的詳細資料,請見代理商網站www.pedersen.com.tw



隨著自行車文化在台灣的興起,自行車市場的火熱,也讓各式各樣的自行車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繼方便可愛的小折,以及高性能運動車種之後,原本屬於極小眾的各種特異風格車種,也逐漸被引進。而本次介紹的Kemper-Pedersen單車,則又是風格車種中最具特色,也最吸引人目光的。


第一眼的震懾
初見到Kemper-Pedersen的人,一定會訝異於它複雜的鋼管結構,以及極不尋常的懸吊座墊設計。整車流露出超越時空、跨越古典與現代的奇妙氣息,令人不得不屏氣凝神,細細鑑賞。但若你以為它只是哪位工業設計師的試驗品,而且沒有實用的騎乘性,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Kemper-Pedersen不但不是辦公室冷氣房中的設計稿產品,相反地,它可是基於最實際的用途,所開發出來的解決方案。而且這個設計的歷史,竟然已經有一百年之久!

百年設計的Pedersen
先來談談Pedersen型單車的歷史。它的發明者Mikael Pedersen,是一位在英國工作的丹麥人。他不但是一位天才洋溢的機械工程師,同時也是位熱愛長途單車旅行的單車騎士。然而正如同所有的長途騎士一樣,長途騎乘時屁股痛的問題一直是個很大的困擾。身為工程師的Mikael在苦思解決方案之後,終於了解到,除非能完全放棄傳統的鑽石型車架幾何,創新座墊支撐的方式,否則屁股痛的問題無解!於是他決定打破傳統,發展出前所未見的Pedersen車架。 這樣的複雜造型,讓人不得不聯想到同樣具有英國血統的Alex Moulton。有人認為,Pedersen的車架設計,必然對晚了半個世紀才出現的Moulton造成重要的影響。


Pedersen車架的最大重點,在於它懸掛在半空中的座墊設計。大型的皮製座墊,加上鋼索的彈性,讓人一坐上去就覺得好像坐在雲端上,小屁屁一點壓力都沒有,彷彿座墊消失了一般,無比的舒適。Mikael本人當年就騎著它南征北討,騎了幾萬公里,親身驗証自己作品的成功之處。
Pedersen車架的生產過程繁複,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價格居高不下。即便如此,它還是在二十世紀初成功地在英國引起一波熱潮。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死忠的粉絲在收集或是試著修復當年的原版Dursley-Pedersen車架。
可惜的是,Mikael Pedersen雖然是位天才工程師,卻是個糟糕的商人。所以在他生意失敗之後,Pedersen車架也就暫時淡出歷史了。很多人認為,如果他當年能再有點生意頭腦的話,如今車架的主流就不會是鑽石型,而是Pedersen車架了。

德國工藝再現傳奇
目前世界上肯花功夫生產Pedersen車架的廠商非常稀少,而Michael Kemper先生的Kemper Fahrradtechnik就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家。Kemper車廠位於德國北萊茵邦的一個小農村裡,從他們座落的位置,可以看出德國人低調樸實的個性。據說Michael Kemper先生自從小時候在博物館裡看到Pedersen單車之後,大受震撼,於是立下心願要用雙手親自還原Pedersen的古典之美。就這樣一路走下來,讓他成為世界上碩果僅存的少數Pedersen車架生產者。


每一台Kemper-Pedersen都是由Kemper先生親手製作的,以維持它繁複結構的焊接品質。也正因為是完全少量的手工製作,對於看慣高科技製作的現代車架的筆者來說,一開始還有點不習慣。但看久了,會覺得市面上那些造型流線、滑不溜手的現代車架,似乎少了點人味。

小輪徑的Comped
Kemper-Pedersen大致可分為四個車系,每一款都非常具有特色。這次試騎的,則是二十吋的小徑版本:Comped。古典式的多鋼管車架,配上現代感十足的小輪徑設定,不但不會不搭調,反而融合出一股獨特的韻味。加上原廠搭配的同色泥除,更增整體感。
Kemper-Pedersen的車架都是受注生產的。手邊的這台樣車,配的是由代理商精選的零件。全車以輕量化的著名品牌─肯昌KCNC為主。筆者原本聽到代理商的配法,直覺認為KCNC零件的現代加工方式,裝在手工焊製的鋼管車架上,會不會有點格格不入?直到看到實車,才發現這樣的擔心是多慮了。輕量化鏤空結構的煞車手把和V夾,剛好和縱橫交錯的多鋼管車架形成良好的呼應,達到風格的統一。這樣的效果頗令人驚喜。




手把和大盤也採用KCNC的超輕量化零件。鏈條則採用視覺效果良好的黃金鏈條,配合金色的螺絲和快拆等,讓整台車光芒四射,閃耀動人。手把則採用百宏益BuyAllNeed出品的皮製握把,襯托古典的質感。




整車重量比我們預期的輕很多,這麼多根鋼管,全車竟然只有11公斤!除了KCNC輕量化零件的貢獻之外,其實Pedersen車架本身的重量就不太重。據代理商表示,交錯的結構讓車架可以使用細而薄的鋼管,卻依然保持良好的鋼性。
實際試乘Comped,身體的感受可說是非常驚喜。一般小輪徑的單車,難免在穩定性上有所折衷,對於路面的跳動也較難吸收。可是令人意外的是,這台Comped卻沒有這些缺點。首先她的頭管角度比較斜,所以騎乘時的穩定性相當好,完全沒有很多小車那種神經質的操控感。其次,2.0吋的寬胎對於吸震和穩定性也有不少助益。再者,全手工的鋼車架,加上軟性懸吊的皮座墊,不但不會像一般避震器那樣耗損踩踏的力道,且又能幾乎完全吸收路面小坑洞的震動。而且這台車的騎乘姿勢,上半身近乎90度垂直,和走路差不多,讓手腕和背部沒有壓力。不像大多數現代車種,必須彎腰駝背才能騎,很容易手麻或是背痛。簡單地說,這台車根本就是為了「毫無負擔地騎車閒逛」而打造的!



德國工匠精神的堅持
由於Kemper-Pedersen車架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且量身打造的車架,必須配合個別客戶做一些細部調整,所以產能非常有限。而且Kemper先生認為,與其把生意做得很大,賺很多錢,不如少量生產,才能確保服務的品質。因此他們大部分的客戶都是來自德國和鄰近地區,對於海外市場並沒有拓展業務的野心。即使是多金又愛追求品味的日本市場,Kemper先生每年也只供應非常小的數量。


自行車人本主義的復興
Kemper-Pedersen的再現,象徵著台灣的自行車文化邁向了新的境界。以往市面上的高級自行車產品,訴諸的多半是更輕、更快、更強,或是更炫、更高科技,然而卻少了點體貼入微的「人味」,也因為工廠大量生產而缺少了手作的溫潤。而Pedersen的訴求,則是從「人」的主觀感受出發,讓騎士能更輕鬆、更無負擔地騎乘,不必穿著有護墊的緊身褲,不必像隻海豚一樣趴在車上減低風阻,更不必綁著心跳表和功率計。只要心情來了,隨時都可以跨上車,讓沙發一般舒適的座椅溫柔地托著身體,輕鬆地滑行過大街小巷,享受和風輕拂臉頰的閒散自在。所以,如果你想找的,是一台輕若羽毛,快似閃電的公路戰駒,或是能攻克所有地形,視岩石與泥漿如無物的越野怪獸,那麼Kemper-Pedersen完全不適合你。可是如果你追求的是單純騎車的喜樂,享受如同飄浮在雲端優雅滑行的奇妙感受,Just Ride for Fun,那麼你一定要試試Kemper-Pedersen。

目前這台Comped已放在店內供試騎。至於訂車及報價,由於是完全訂作的產品,細節選項相當繁複,必須花相當時間溝通,而且報價一方面須待德國原廠估價,另一方面也視選配零件的不同而有極大差異,故請有興趣的朋友來電或約時間來店詳談。


帝大水族三代車衣登場

期待已久的新車衣從義大利空運來台了,還有不少隊友沒來領取,先在這邊讓大家嘗鮮。三代車衣特別採用與 Protour 職業車隊同級的布料,吸濕排汗效果更好,布料更柔軟,兩側還有透氣的網布。這是台灣訂製車衣首次採用的布料,絕無僅有。因應本車隊的騎乘以競賽性質的公路車為主,騎姿比較低,所以版型做得比較短,可解決上一代車衣肚子附近擠一堆布料的問題。

1,2,3代車衣超級比一比,看的出有什麼不同嗎?


碩果僅存的一代車衣,全台只此一件,其它的大概散落歐洲各大跳蚤市場,傳說曾在 eBay 出現過,只是未曾親眼見過



這款是前一代的車衣,伴隨我們南征北討,還曾出國挑戰,經歷過無數輝煌的歲月。


三代車衣的設計延續了前一代的風格,左胸口上的 SMS 是原廠 Santini 的商標,風華和煌鼎一直是伴隨車隊成長的贊助商。帝大水族 的字體改由隊友 ptpaco 臨摹 張猛龍碑 書寫而成,領口的 Taiwan 更是神來一筆,很有激勵的效果。


背面是禾宏還有本車店的商標。


三代車衣看起來比較亮,應該算是桃紅色,而不是粉紅色,話說前一代車衣原本想抄 T-Mobile,採用桃紅色,沒想到拿到衣服卻是粉紅色,新的車衣想沿襲粉紅色,拿著色票對半天,以為是對的,結果選出來卻是T-Mobile 的桃紅色。總之我們如了三年前的願。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訂鋼絲

日前接到客人的電話,說明需要長度不等的鋼絲,原本以為是個 easy case,把客人指定的鋼絲寄出就可以,沒想到幾天後,收到一個大箱子,原來是客人搞不定編輪,把框、花鼓、鋼絲都寄過來,希望能幫他處理。

32孔的花鼓 + 框,沒什麼特別的啊


原來輪組是長這個樣子,雖然是32孔的框,但以4根相臨鋼絲為一組,分8組平均分配在框上


這種編法比較麻煩的是一個輪子會有4種長度不同的鋼絲,在手編輪組的過程中,同組相臨鋼絲的張力必需相同,不然永遠只有張力高的那根鋼絲在受力,會影響鋼絲的壽命。



4根鋼絲為一組的編法,其實有不錯的視覺效果。


輪組完成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一吋前叉攻牙

直徑一吋的前叉竪管,是早一代車架的規格,隨著時代的演進,漸漸地被 1 1/8吋的前叉取代了,市面上還不難找到類似規格的產品,但老鋼管人中意的鎖牙式前叉,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前陣子收到一支一吋的無牙式前叉,主人希望把她改成鎖牙式的。其實也不難啦,拿支牙板給前叉攻牙就可以了,當然啦,說的總比做來的快又簡單。

原本的前叉的端面不甚平整,用在無牙式的龍頭是沒問題的,但要用來改接有牙式的就不行了



有請切斷機,可將前叉管勞勞地固定在夾器上,而且可以確保切管的角度正確和端面平整


把前叉固定好,用1吋的牙板車牙,慢慢地可以將螺紋牙車出來


完成後的螺紋清晰可見


補上前叉的全照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單車與我:公路車開發者的告白


興趣與所學、工作合一,而且在多年以後仍然能保持最初的熱情,甚至心中的熱火愈燒愈旺,相信是天底下絕大多數渾渾厄厄的上班族,連想都不曾想過的人生境界吧。
而Nixon,就是在台灣這樣僵化的教育及價值觀中,少數可以突破這個社會的框架,全心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以此為榮、為樂,然後闖出一片天地的奇才吧。

上週五去聽了一位專門負責開發競賽用公路車的工程師:Nixon在北科大的一場經驗分享。在Nixon深入淺出的解釋,以及妙語如珠的敘述中,台下的單車愛好者都在短短的二小時內,不但能一窺車架開發的堂奧,澄清很多不實的流言,聽到很多環法一級戰將們私底下的秘辛,更讓人值得回味的,是Nixon本人的生涯規劃及心路歷程。他在唸清大的時候,因為對自行車的熱愛,不選熱門的電機、資訊,而選擇了動機系。畢業之後,又捨多少科技上市公司的高薪不要,一心一意就是要投入他所喜愛的自行車產業。這在別人看來,要有相當的決心才行,而就他自己所說,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想做什麼就去做啊!本來不就是這樣?奇怪的是別人,為什麼要勉強自己去走一條別人認可的路?」

偉哉此言。
Posted by Picasa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All for Cycling 越界單車


前幾天受邀參加越界單車(http://www.all4cycling.com.tw/)的開幕茶會。越界單車主要是由幾位極具品味及單車運動專業人士所組成的,主要除了代理一些頂級訂製手工車種,以及Hi-End單車零組件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擁有最專業的Fitting Service。

創立者之一,著名的Dr.蕭,多年以來不吝分享他結合運動醫學,以及公路車競賽的專業知識,造福不知多少車友。凡是聽過Dr.蕭本人教學演講,或是在他的Blog爬文的朋友,都學到了很多先進而正確的觀念,更別說是受他親自指導、修正騎乘姿勢及單車設定的有緣人,那更是功力大增。
也正因為們擁有最專業的Fitting Know-How,所以他們才能引進真正量身訂作的全手工單車"Independent Fabrication"。有了正確的、個人化的Fitting,才能確保訂製的車架完全符合每一個騎士不同的身體狀況。


無論你對訂製車架或是高質感、高性能的公路車零件有沒有興趣,只要是公路車的愛好者,應該都可以從越界單車的Fitting Service中獲益良多。

Bike Fitting Service的說明文章請按此。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老鋼管復活


繼上次的「老鋼管校正記」以後,過了好久,好不容易有空把它組起來了。上頭的零件大部分都是從家裡或Edison店裡挖出來的舊品,哩哩扣扣搭起來,全車幾乎只有黑、灰、白、電鍍,四種由深到淺的層次,讓這台根本不值錢的老車不但重獲新生,而且氣質典雅,美麗動人。



古早以前Mavic生產的的詭異彎把,這可是在國外逛老車店的時候,意外入手的絕版逸品。價格不高,重量不低,而且手邊沒有合適的內線煞車把,拿以前學生車的煞把來用,那個走線真是快整死我了,嚐試好幾次才讓煞車手感可以接受。


Suntour的無段摩擦變把,這也是不太容易見到的漂亮老零件,全金屬的哦。市面上比較常見的,迫緊螺絲和蓋子長得不太一樣,有一些塑膠的部分,比這對新一些。
這對變把的手感很不錯,因為完全無段,所以很滑順。


後變是Suntour AR的。它的結構和現在Shimano的差別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導輪竟然是培林的!真是用料實在。
照片裡可以看到鏈條上有二個快扣。這不是什麼可以增加變速效率的科學秘招,純粹只是我打鏈條時算錯長度......


前變也是Suntour AR。大盤是另一台公路車換下來的便宜標準盤,但顏色還算搭。


剩下的部分,輪組是家裡剩下的九速105花鼓配Mavic便宜框,只騎過不到四千公里吧。飛輪是Ultegra 9速 11-23T,只用過大概二千多公里,大概是全車最高級的零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