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直上直下的踩踏是必要的嗎?

這篇是寫給車友Reckless的

那天在Edison的店裡,Reckless談到踩踏時髖、膝、足應該要盡可能成一直線

比較精準的講法是 "股骨頭"、"髕骨中點"、"第二腳趾"在踩踏中成一直線

這樣的說法主要基於兩個理由

1.減少側向位移,增加踩踏效率

2.減少關節側向負擔

這張圖來自Specialized的官網,強調的就是經過鞋底形狀的調整,可以達到膝關節的"直上直下",減少側向壓力對膝關節造成的負擔。

然而,我卻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認為這樣的考慮未必是有必要的

1.如果specialized那張圖片是有意義的,那我們平常的鞋子是不是也應該把鞋底做成歪的?


2.下面這個圖是在說明,踩踏過程中,踏板受到最大壓力的點差不多是在水平位置(~90度)。抽車時下死點壓力會增加不在這個圖的討論範圍。也可以依此圖推論膝蓋受到最大的壓力亦在90度附近,符合大家的踩踏經驗。相對的,在下死點(180度)踏板受到的壓力就小多了。也可推論膝蓋受到的壓力會較少。因此討論下死點膝蓋直不直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呢?

3.依據之前所寫過的文章,足部受力點主要在於大腳趾球。因為受力點不是在足部中心,因此在下踩時騎士往往很自然的稍微把大腿往內夾。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直上直下,應該要把受力點設定在足部中心,或許是第二或第三腳趾。顯然與一般的認知有出入。


雖然我對這些設計有點懷疑,不過specialized被稱為是最好穿的鞋子也是不爭的事實,有沒有穿過的車友可以分享一些心得呢?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Kinesis R510 昇級 Sram Apex 彎把公路車

客人希望將原本是平把公路車的 Kinesis R510,昇級成彎把公路車,我們推薦搭配輕濟實惠的 Sram Apex 套件,在變速效率上,有一定的水準,同時還有 32T 的大飛輪,對於車主計劃挑戰武嶺的行程,有很大的幫助。

原本的 R510 平把公路車

昇級前,先將原車上的零件拆除,留用的零件有車架、前叉組、座管和座墊,還有沒拍到的輪組

開始組裝了,當然是依樂騏標準的工法,照片為量測鏈條長度,中變在之後才裝上去

這邊是走線的步驟,車主選用 Deda 的彎把,搭配黑色外管

完成照,相當標準的彎把公路車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使用卡踏腳麻了怎麼辦!?

最近寫了一系列關於卡踏設定的文章,也在Edison店裡幫車有調了不少鞋底板。上個星期來了一位腳掌前端腳趾會麻的客人,下面是兩種可能造成腳掌前端麻的狀況,給各位車友參考參考。

這位客人剛換卡踏不久,鞋底板裝在標準位置"拇指球對準踏板轉軸中心",使用的鞋底板為浮動式,腳尖方向朝前,一切都很標準。但是騎乘2-30分鐘後就會開始感覺腳的前端,腳趾附近麻!下面兩種狀況都會造成腳指麻

狀況一如下圖

鞋底板裝得比較偏後方,踩踏過程中(尤其在下死點)腳的前端容易受到擠壓,這種腳麻的原因主要是循環不良或者過度壓迫
















狀況二入下圖

鞋底板裝得比較偏前方,腳趾
的受力比例增加,因為腳趾不是很好的受力點造成麻的感覺。
在腳比較小、或者腳趾比較短的騎士,有時候鞋底板雖然裝在標準位置,但是腳趾其實也踩在鞋底板上,可能就會使得腳趾受力太多造成腳麻!














這位客人就是"狀況二",適當調整後當場就有了明顯的改善!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Fitting Lesson 3-卡踏 part 4- 鞋底板固定的好還是浮動的好?

本篇主要是討論浮動式或者固定式鞋底板的選擇,個人是偏向選擇浮動式,討論如後
另外,我建議騎車的人應該嘗試使用卡式踏板,姑且不論卡踏可以提高效率、提高踩踏穩定度等。卡踏可以說是專業車友與傳統騎乘上很大的分野,提供了更多騎車的樂趣。唯一的風險是"摔車"(使用卡踏需要充分練習)。因此我非常希望所有的車友都能體驗卡踏的樂趣
卡式踏板的廠商常會依照固定式或者浮動式推出不同的鞋底板,以Shimano來說可分為固定式(紅色)、6度浮動(黃色)、2度浮動(藍色)。
所謂的浮動,是指上卡後,踩踏中足部仍可以在踏板上水平旋轉的角度
想要討論鞋底板的選擇,就得先了解人體的關節。如果人體的關節都像下面這個圖一樣只有單一方向的活動度,那踏板、鞋子的設計會容易許多
圖片來源: dorlingkindersley-uk. co. uk
舉幾個例子說明下肢關節的"不單純角度變化"
1.膝蓋在伸直的過程中,除了轉動之外,脛骨會相對於股骨向前滑動,脛骨也會相對於股骨向外轉動(如下圖)。
膝蓋彎曲伸直的過程中,小腿相對大腿會有轉動的現象
膝蓋伸直的過程中,小腿相對大腿會向前滑動
2.身體結構本身並不是簡單的平面: 比方腳底板有足弓的存在,各個腳趾球間也並非平面。下面這個圖來自Specialized的網站。主要是強調下死點時腳趾會呈現略向外傾斜並非平面。
圖片來源:specialized .com
因為上述的理由,我主張應該選擇浮動式的鞋底板,浮動的目的是做為不規則角度的緩衝。
使用固定式鞋底板的車友會認為固定式鞋底板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滑動,提升踩踏效率。(這部分沒有找到相關研究)
個人經驗上,我與edison使用卡踏都超過十年。我一直都用浮動式的,Edison一直都用固定式的,兩個人都沒有特別的受傷或者不適。
樂騏單車有一組通用型卡踏,適用於shimano、Look、speedplay等各家鞋底板。這組踏板可以用於測量踩踏中雙腳浮動的程度。利用這組踏板可以選擇適當的鞋底板,也可以用於鞋底板調整。是市面上少有可以量化踩踏中足部浮動的器材。
總的來說,針對初期使用的車友,仍建議使用浮動式的鞋底板,做為足部角度的緩衝。有經驗的車友,經經過適當的測量,再來使用固定式的鞋底板會比較適當。 p.s.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2011 colmax 歌美斯產品發表會

年底將至,此時陸續有廠商發表下一年度的新產品日前歌美斯舉辦11年產品發表會,會場上展示新年度預計上市的產品,同時也有原廠的代表,和店家做直接的互動,一方面了解廠商的動態,明年度的新產品,是和廠商和代理商互動的最佳時機。


發表會現場,正在做的是 Litespeed 簡介,是的11年起,Litespeed 將由歌美斯代理

Campagnolo 展出多組變速套件

Campagnolo 的變把,新推出不同配色的變把套

備受好評的 Sun Ringle 系列產品,改由歌美斯代理銷售

Sun Ringle 花鼓系列產品和 Answer 龍頭把手等組件



Hayes 的油壓剎車組件

Hayes 新款的 Prime 油壓剎車

Manitou 避震器,現場展示品使用透明的前叉管,可以看到內部的零件

Litespeed 新推出的碳纖維車架

Litespeed 鈦車架的銲道,相當地平整

Litespeed 特硃的包覆式頭管銲道

少見的 Litespeed 雙避震鈦車架

Deda 新推出的單速車用車手

Fulcrum 輪組

Selle Italia 座墊

Continental 內外胎

Finish Line 全系列產品

Koolstop 產品

DMT 的車鞋,同時展出的有 DMT 的鞋底板固定工具,可以方便又有效的做鞋底板的調整的定位


展場的 Park Tools 攤位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Fitting Lesson 3-卡踏 part 3- 微調

前情提要....
卡踏的基本安裝就是把姆指球對準踏板軸心.....
從這個基準點開始,往前往後都可以有一些調整的空間,這個空間有多大呢??踏板軸心直徑接近2cm,所以往前往後都還可以有1cm的空間。我的想法是,不管怎麼調整,都還是要"覺得"著力點在姆指球,調整幅度個人的經驗是5mm左右大概都沒什麼感覺那麼。
往前或者往後調整踏板會有什麼效果呢?
把鞋底板向後調整
把鞋底板往後(腳跟)調整,可以
1.在不不需要拉高座管的前提下,增加下死點膝蓋伸直的幅度。效果大約是3:1,意思是說調整6mm的鞋底板,大約可以代替拉高座管2mm。
2.降低重心,增加騎乘穩定
3.如果騎乘姿勢太過墊腳尖,腳趾頭的壓力會增加,可能在長途騎乘之後造成腳趾的疼痛
由於fitting的設定膝關節是最重要的考量,這樣的調整能夠讓下死點膝關節有更佳的角度,又不必增加drop,個人推薦這樣的調整方式。
把鞋底板向前調整
把鞋底板往前(腳尖)調整,可以在不改變上半身設定下,增加下死點膝蓋彎曲。雖然整體而言踩踏的效率會降低,但是短時間要拉高轉速卻比較容易。平路賽選手終點前的衝刺需要短時間拉高轉速,據說會有這樣的設定。
不過把鞋底板往腳尖調整會增加踩踏時腳踝的活動度,與一般fitting時希望減少腳踝活動度的目標相違背。另外也比較可能造成阿基里斯肌腱炎。基於上述的理由,我認為應該適度的把鞋底板向後(腳根)方調整。
p.s.1.上回與風哥談到這個問題,風哥說有不少車友把鞋底板調到最前面,不知道主要的目的為何? p.s.2.個人的經驗,就算把鞋底版用尺測量確定對稱,實際踩踏時仍可能覺得左右不均衡,還是應以騎乘感受為優先考量。
p.s.3.有些書籍建議安裝鞋底板時,先把鞋底板推到最後面,若感覺足供壓力大再往前調整,如果可以接受就固定在最後的位置,我也喜歡這種調整方法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paco 的舊愛,Fuji 公路車昇級

2007年底購入Fuji Team Pro,當時三級車架+Ultegra 全套(後變DA)不到六萬的定價現在看起來相當划算。意外獲得passoni之後,為了讓兩輛車的設定更為接近,故請edison協助更換172.5腿長的標準盤以及一組碳纖維的飛機把。


昇級前,先來個泡泡澡吧,原本的 CT 盤已經售出,所以五通的地方是留空的

雖然爭戰多年,總里程應該有兩萬以上,清洗上蠟後,依然是閃亮動人

碳纖維飛機把,自從用了passoni上的RAM之後,就一直希望把舊車也改成飛機把。但RAM即便是二手的舊款一代,仍然超出預算太多,一體式的設計也缺少了調整的空間。這支Equinox 航翊的碳纖維車手由edison推薦,主要喜歡寬大的上把位,可以有效減少壓力,彎角也有寬大的平面設計(不過shimano煞變把太突出,讓手掌留在彎角的時間受限...XD)。
雖然大家都推小彎把,我仍然覺得傳統彎把才是王道。個人的想法是爬坡時可以握寬大的上把,平路需要低風阻的姿勢,需要有足夠drop的下把,因此我還是喜歡傳統的彎把,這支equinox在彎把的部分有不錯的人體工學設計,增加了可握性。但是....但是....比起RAM....這支還是略遜一籌啊


另一項昇級的零件,Ultegra 的標準盤,原本裝在 Teming 的舊車上。大家一窩蜂換CT盤,我卻換回了標準盤。當初買了CT盤,以為自己逐漸退化不比賽之後會需要CT盤。然而實際使用的結果是,退化速度不夠快,導致變速的時候常常需要變大盤,挺麻煩的。對我這種中等"咖"來說,標準盤+27 or 28t 飛輪才是我需要的!

配上紅色 Jagwire 外管,白色車手帶,視覺效果也跟著昇級。裝上白色車手帶,才發現車身烤漆已經泛黃XD

航翊的碳纖維車手,只有握過的人才知道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