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轉髖與立骨盆

轉髖跟立骨盆的兩種騎姿,在車友間已經討論許久。在我看來"轉髖"vs"立骨盆"其實就是"彎腰"vs"彎大腿"...以下利用一位車友到店裡來fitting的實際狀況,分享我對轉髖跟立骨盆騎姿的看法。

車友Fitting前後照片。
雖然角度取的不是很好,不過仍可以看出右圖比較立骨盆,左邊比較轉髖


兩張照片唯一改變的是將坐墊前方(鼻端)稍微向下調,使坐骨粗隆(isheal tuberosity)跟坐墊的交界由正下變得稍微由後往下的角度,
調了一點角度仍儘量維持中央部位水平,這個方式可以使車友因為座椅受力方式的改變,身體自然做出較前傾的角度,由立骨盆轉為較轉髖的騎姿。這位車友之前接觸到的騎姿建議:"為了減少會陰壓力應刻意維持立骨盆",但是這樣的選擇卻讓他上半身過度伸展容易疲勞。


藉著接下來的骷髏頭的圖片,想探討敘述一下自己對於兩種騎姿的差異。從解剖學上來看,當人在做身體往前彎曲的動作時,提供彎曲角度的主要來自腰椎關節以及髖關節,或者可以把體前彎分為”腰椎屈曲lunbar flexion” 及”骨盆屈曲 hip flexion”兩個部份,或者可以更簡單的說是"彎腰"vs"彎大腿"。
"轉髖"vs"立骨盆"其實也可以白話的說就是"彎腰"vs"彎大腿"

偏向於轉髖騎法的人是以骨盆屈曲(或者說彎大腿)以及比較低位的腰椎為主;相反的,立骨盆其法的人之前倾主要是靠腰椎屈曲(甚至可以說是比較上方的腰椎為主(腰椎有五節))。

舉個例來說,下圖可以算是最誇張的轉髖,完全不用到腰椎


兩種騎法各有其好處,立骨盆騎法對會陰部的壓力較小;對腹部的壓迫也較少,"有人認為"呼吸會比較順暢;立骨盆時大腿的上抬時比較不會卡卡的,"有人認為"踩踏較順暢。然而,支持轉髖騎法的人則認為,轉髖身體會趴的較低較,流體力學方面會有優勢;另外,轉髖會把臀大肌放在更好出力的位置。兩種騎法都會需要背肌支撐,差別在於越偏向轉髖,背肌的使用偏向下背部。

綜合以上,我認為,立骨盆與轉髖就像光譜一樣是程度上的問題,每個騎士都適合不同比例的轉髖+立骨盆,甚至長途騎乘還需要在不同比例的轉髖與立骨盆中做調整。至於什麼騎姿比較適合你呢?多騎身體自然會給你答案。刻意學習某種騎姿反而可能造成運動傷害。

來Fitting的車友,我從來不會教育應該使用何種騎姿,而是從車友的騎乘目的與舒適度中找到最能接受的騎姿。實務面上,來店的車友中,被教育一定要立骨盆也因此產生不適的確實是比較多。

學理上我比較偏向轉髖騎法。原因如下,讓我們回到本文第一張圖片。照片中提到,立骨盆騎法,上背部容易出現一個比較銳利的角度;相較之下轉髖騎法背部曲線較為平滑。
拍攝角度不佳,不過車有可以觀察刻意立骨盆的騎法,在背部中央比較容易出現較銳利的交角


原因說明如下圖。彎腰的角度由腰椎、髖關節提供


立骨盆騎法因為髖關節以及下部腰椎幾乎不提供彎曲。在胸腰椎交界處會有一個銳利的角度(如下圖)。而我認為這個銳利的角度會造成該處關節過度使用。


這有點類似脊椎受傷開過刀的病人,在接受脊椎固定手術之後,沒有被固定的關節因為需要負擔較多的活動角度,因而容易受傷。立骨盆騎姿者,髖關節下部腰椎不提供彎曲、胸椎因結構上的問題無法提供彎曲角度。因此前彎幾乎由少數上部腰椎提供。"我認為"這是對於關節過度負荷的表現。反觀轉髖者整個背部曲線較為平滑。

另外一點我比較傾向於轉髖則是前面提過的臀大肌使用在轉髖騎姿較為有利。至於會陰部壓迫的文提就交給坐墊選擇,歡迎參考Bike Fitting - 坐墊挑選-針對會陰麻痺給的建議

最後談談職業選手。有人認為職業車手通常都使用轉髖的方式,是大家要學習的。這種情況在平路賽,必須趴的很低的時候尤其明顯。平路騎乘最重要的是流體力學。轉髖可以得到比較小的風阻,為追求成績,能趴多低就要盡量。不過有許多外在因素會讓車手沒辦法盡情的趴低。比方說公路車的車架幾何與設計規定,上半身比例較長的人,騎姿就會比較偏向立骨盆(因為休息把長度有限制)。因此,我倒是認為,轉髖是結果而非原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