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座高設定 update

在Dr蕭的部落格上看到他推薦的一篇研究與大家分享
J Strength Cond Res. 2011 Mar;25(3):629-33.
Effects of saddle height on economy and anaerobic power in well-trained cyclists.

這篇文章主要是想比較在座高設定上,使用
1.下死點25度
2.下死點35度
3.跨高*109%
哪一個的無氧騎程表現會比較好(本篇的研究對象都是菁英選手)
圖中紅點就是文中所提的角度


先前寫過兩篇關於座高設定的文章,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看看
Fitting Lesson 1- 座墊高度設定 part1
Fitting Lesson 1- 座墊高度設定 part2
老規矩,把結論先告訴想省時間的版友,"下死點25度膝蓋彎曲會提供最佳的踩踏效率"

幾個有趣的議題提出來討論
1.下死點如何測量,文中的測量方式與我們做fitting的方式相同,參考點如下圖
圖中1,2,3分別為(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用英文查詢如何取這三個點):
(1)股骨頭 greater trochanter
(2)膝蓋外凸點 Lateral epycondyle
(3)踝關節外側凸點 Lateral malleolus

這邊可以看出,此三點決定的角度,與"踝關節"無關!

2.文中提到以"跨高*109%"為標準,有45%的人不會落在下死點25-35度的範圍內
雖然文中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一樣以跨高*109%為基準,膝關節下死點彎曲角度會差這麼大。但是我想原因就在踝關節,每個人在使用了跨高*105之後腳踝的高度顯然會有不同。高踝踩踏的,膝蓋彎一點;低踝的反之,推測在精英車手中要高踝還是低踝也沒個準。

3.動態測量還是靜態測量
本文是靜態測量,就是踩幾圈感覺順了以後停在下死點,並且重複測量許多次得到平均質。個人認為,如果使用靜態測量,也就是騎士踩在下死點測量,那每一次的差異可能不小,騎士的主觀動作也會影響很大,另外踩到下死點的時候重心放在哪邊也有影響。
動態測量在踩踏平順之後應該可以量到比較穩定的角度,但是要注意"踩到底"與"開始拉"這兩個動作其實看起來都在下死點,膝關節角度會有些變化。我覺得應該要"動態"取多個迴轉中的"膝蓋彎曲最小值"做為平均。或許可以寫信問問他們這樣測量的理由為何?

4.文章中提到,以往的研究,除了效率之外,從運動安全的角度來看,座高還是最重要的
這點主要是想提醒座高過低可能對膝蓋造成的傷害,建議車友還是要把座高拉高一點(太高也是受傷的XD)。

5.文章的結論是"下死點25度,無氧運動表現較佳",但是自行車大多是有氧運動啊....
文章有提到,研究的無氧測試,可以作為有氧運動表現的推測。我想,原因是有氧測試要搞到好幾個小時實在太辛苦了。做個無氧運動代表一下就可以了XD

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示
1.要把座高拉高一點是大家有的共識,而以膝關節作為拉高的依據是比較適當的
2.拉高坐墊之後,腳踝會跟著有變化,這個變化因人而異。還是以膝蓋為準則!

2011.06.20
補充一下,這邊說的跨高*109%是踏板下死點到坐墊頂,不是BB中心到坐墊頂,感謝砲爹提醒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Masi 昇級 Sram SL-700 平把公路車

客人原本只是想來把單速車簡單整理一下,讓她比較好騎一點,仔細看了一下發現,這支 Masi Speciale Commuter 鋼管車架其實是 touring bike,討論後改裝細節後,動工啦!


Masi Speciale Commuter "單速車" 由於騎起來太硬了,車主想小小地升級

拆吧! 這款 Speciale Commuter 鋼管車架,有下管指撥式變把座,止線座,溝槽式後勾爪,和變速勾爪,是支 light touring bike,車主不知為什麼買來當單速車騎

原車架的五通處並沒有處理過,烤漆還留在端面上

預計安裝的是外掛式 BB,五通銑面是必要的

安裝 BB,同時補上專用潤滑油脂

溝槽式後勾爪,裝上鋼管車特有的調整螺絲

這支車架從落地以來,重沒裝過後變速器,變速勾爪校正是一定要的,其實樂騏單車在組車的過程中,不管是什麼樣的車架,都一定會做這個檢查和校正的工作

走線中,搭配 Sram Apex 為主的套件,有車主最喜歡的 32T 飛輪,輪組採用 Fulcrum Race 7

最後換上 Fizik Arione 座墊,變把用的是 Sram SL-700,原車的平把和剎車系統暫不更動,改裝升級完成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Campagnolo Record 花鼓保養

客人送來保養的輪組,Campagnolo Record top 花鼓,Campy 的花鼓結構大同小異,基本的操作步驟同先前保養的同廠花鼓

Campagnolo Record 前花鼓,搭配的是 Mavic A719 Cyclocross 框

使用兩支 5mm 六角扳手,拆開花鼓的軸芯螺絲

可以看到固定墊圈,錐形環

依序取出固定墊圈,錐形環

然後從另一側取出花鼓軸芯

取出花鼓軸芯後就可以看到滾珠槽

滾珠取出後,清潔後的花鼓殼

清潔後的花鼓軸芯零件

依序組裝花鼓

採用 Finish Line 花鼓潤滑油脂

錐形固定環,在滾珠接觸面上塗上潤滑油脂

裝上防塵蓋,錐形固定環,軸芯墊圈

鎖上預壓環,固定螺絲

接下來是後花鼓保養,兩支 5mm 六角扳手,鬆開固定螺絲

鬆開預壓環固定螺絲,取下預壓環

依序取出固定墊圈,錐形環,防塵蓋

從右側取出花鼓軸花後,就可以看到滾珠,這個是左側的

這是右側的滾珠槽,油脂的狀況看起來不是很好

取出滾珠後的花鼓卡體

5mm 六角扳手加上花鼓扳手,就可以拆開棘輪座

後花鼓軸芯的零件部

清潔後的花鼓軸芯部零件

清潔後的花鼓卡體

換上新的潤滑油脂,重新安裝左邊珠槽

裝上防塵蓋,要注意外側部份不要沾到油脂

軸芯塗上新的潤滑油脂,重新安裝

安裝左側的錐形環,固定墊圈

安裝預壓環

調整預壓環,然後固定起來

完成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Independent Fabrication Ti Crown Jewel 組車

IF車架組,車架為鈦原色,Independent Fabrication 的廠標,搭配 Enve 消光黑的前叉,別有不同的風格。

打包的很仔細車架,可以看到立管上 IF 的廠標

準備安裝的 TA 四方軸 BB

安裝前塗布在五通處的 Ti 隔離劑

然後要等等,這是 TA 的大盤,看到的是分開的腿、齒片、螺絲

先將 Spider 固定在右腿上

六角扳手和扭力扳手配對使用,將齒片固定在 Spider 上,這樣大盤就組裝好了

輪組是 Extralite 的花鼓,Enve 1.25 碳纖框,配上 Dura Ace 7900 11-28T 飛輪

裝上陽極紅的 Chris King 頭碗組

裝上 Enve 的前叉

Sram Red 變把,接下來是走線

變速線拉好之後,每個檔位做靜態測試

ZG 陽極紅夾器

走線完成度 90%

最後是車手帶,使用 Deda 碳纖紋黑色

完成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