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Fitting Lesson 3-卡踏 part 3- 微調

前情提要....
卡踏的基本安裝就是把姆指球對準踏板軸心.....
從這個基準點開始,往前往後都可以有一些調整的空間,這個空間有多大呢??踏板軸心直徑接近2cm,所以往前往後都還可以有1cm的空間。我的想法是,不管怎麼調整,都還是要"覺得"著力點在姆指球,調整幅度個人的經驗是5mm左右大概都沒什麼感覺那麼。
往前或者往後調整踏板會有什麼效果呢?
把鞋底板向後調整
把鞋底板往後(腳跟)調整,可以
1.在不不需要拉高座管的前提下,增加下死點膝蓋伸直的幅度。效果大約是3:1,意思是說調整6mm的鞋底板,大約可以代替拉高座管2mm。
2.降低重心,增加騎乘穩定
3.如果騎乘姿勢太過墊腳尖,腳趾頭的壓力會增加,可能在長途騎乘之後造成腳趾的疼痛
由於fitting的設定膝關節是最重要的考量,這樣的調整能夠讓下死點膝關節有更佳的角度,又不必增加drop,個人推薦這樣的調整方式。
把鞋底板向前調整
把鞋底板往前(腳尖)調整,可以在不改變上半身設定下,增加下死點膝蓋彎曲。雖然整體而言踩踏的效率會降低,但是短時間要拉高轉速卻比較容易。平路賽選手終點前的衝刺需要短時間拉高轉速,據說會有這樣的設定。
不過把鞋底板往腳尖調整會增加踩踏時腳踝的活動度,與一般fitting時希望減少腳踝活動度的目標相違背。另外也比較可能造成阿基里斯肌腱炎。基於上述的理由,我認為應該適度的把鞋底板向後(腳根)方調整。
p.s.1.上回與風哥談到這個問題,風哥說有不少車友把鞋底板調到最前面,不知道主要的目的為何? p.s.2.個人的經驗,就算把鞋底版用尺測量確定對稱,實際踩踏時仍可能覺得左右不均衡,還是應以騎乘感受為優先考量。
p.s.3.有些書籍建議安裝鞋底板時,先把鞋底板推到最後面,若感覺足供壓力大再往前調整,如果可以接受就固定在最後的位置,我也喜歡這種調整方法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paco 的舊愛,Fuji 公路車昇級

2007年底購入Fuji Team Pro,當時三級車架+Ultegra 全套(後變DA)不到六萬的定價現在看起來相當划算。意外獲得passoni之後,為了讓兩輛車的設定更為接近,故請edison協助更換172.5腿長的標準盤以及一組碳纖維的飛機把。


昇級前,先來個泡泡澡吧,原本的 CT 盤已經售出,所以五通的地方是留空的

雖然爭戰多年,總里程應該有兩萬以上,清洗上蠟後,依然是閃亮動人

碳纖維飛機把,自從用了passoni上的RAM之後,就一直希望把舊車也改成飛機把。但RAM即便是二手的舊款一代,仍然超出預算太多,一體式的設計也缺少了調整的空間。這支Equinox 航翊的碳纖維車手由edison推薦,主要喜歡寬大的上把位,可以有效減少壓力,彎角也有寬大的平面設計(不過shimano煞變把太突出,讓手掌留在彎角的時間受限...XD)。
雖然大家都推小彎把,我仍然覺得傳統彎把才是王道。個人的想法是爬坡時可以握寬大的上把,平路需要低風阻的姿勢,需要有足夠drop的下把,因此我還是喜歡傳統的彎把,這支equinox在彎把的部分有不錯的人體工學設計,增加了可握性。但是....但是....比起RAM....這支還是略遜一籌啊


另一項昇級的零件,Ultegra 的標準盤,原本裝在 Teming 的舊車上。大家一窩蜂換CT盤,我卻換回了標準盤。當初買了CT盤,以為自己逐漸退化不比賽之後會需要CT盤。然而實際使用的結果是,退化速度不夠快,導致變速的時候常常需要變大盤,挺麻煩的。對我這種中等"咖"來說,標準盤+27 or 28t 飛輪才是我需要的!

配上紅色 Jagwire 外管,白色車手帶,視覺效果也跟著昇級。裝上白色車手帶,才發現車身烤漆已經泛黃XD

航翊的碳纖維車手,只有握過的人才知道她的好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Fulcrum Racing 3 更換幅條、花鼓保養

客人送來的 Fulcrum Racing 3 前輪組,鋼絲斷了,除了更換幅條之外,順便一起做花鼓保養。


俗稱跑3分的前輪組,5點鐘方向那跟鋼絲斷了

跑3分框的內層是全封式的,所以置入鋼絲需要專用的工具,由於手上的工具剛好借出,所以採用釣魚的方式,將銅頭放入正確的地方

利用剎車線,將銅頭拉至定位

把新的鋼絲鎖上銅頭

再利用校正台,把輪組重新校正

接下來做花鼓保養,清潔後重新上油

將固定環放回花鼓軸芯

利用 5mm 六角扳手固定花鼓軸芯

然後旋緊調整鈕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Notubes 補管胎

出來跑的,雖然不願意,但總是會遇到的,破胎。如果破的是管胎呢? 其實管胎也是可以用補的,店裡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請參考 補管胎。這邊要介紹更方便的方法,直接打 notubes 補胎劑,讓 notubes 去填補破洞。 notubes 也可以事先預灌進 管/內胎 中,只是會增加一些重量,對於錙銖必較的公路車,還是有一點點影響。


破掉的管胎,車主已經做了記號,省去尋找的麻煩

準備 notubes 專用的注射器,接在氣嘴頭上

量取 60c.c. 的 notubes 補胎劑,打入管胎中

用打氣筒將胎壓打到 20~30 psi 左右,然後快速旋轉輪組,讓補胎劑可以均勻地分部在內胎裡

可以看到 notubes 補胎劑從破口溢出,靜置一段時間後,把胎壓打到 120psi

隔天檢視管胎的狀況,如果胎壓沒有流失太多,那就表示 notubes 補胎劑有發揮功能,那管胎就可以重新上路了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自行車與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

梨狀肌症候群,是一種表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疾症
通常來自大腿外側組織過緊或大腿外轉肌群過緊...
原因是大腿內外測張力不平衡,使得梨狀肌(piriformis)過度使用而腫脹
剛好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從梨狀肌下方經過,腫脹的梨狀肌壓迫神經造成類似一般坐骨神經壓迫的酸、麻、痛...
比較輕微的症狀,在還沒有壓迫神經之前可能會有屁股深處的痠痛感,這時可以稱之為梨狀肌拉傷( piriformis sprain)。
圖中指出梨狀肌 piriformis, 以及下方經過的坐骨神經

梨狀肌症候群、或者梨狀肌的拉傷,與自行車、跑步是有相關的。
[如果比較"外八"的跑步,或者"膝蓋開開"騎車,就比較會使用到梨狀肌。
因為梨狀肌只是一條小肌肉,過度使用就可能受到傷害。
大家或許會想,自己跑步似乎不太會外八,騎車原則上也是膝蓋向內。
但是當身體疲勞到一個程度,原本正常使用的肌群開始疲勞,什麼姿勢就都可能出來了!
(這個部分...是我自己的想法,我的同學班哲明比較認為是身體原本的結構就有問題,比方說外轉肌群本來就比較短造成運動上比較容易使用到梨狀肌。)
不過參考Emedicine 網站,以及一些其他的相關網站,並沒有特別說明哪一個動作比較容易導致梨狀肌症候群,只能說劇烈運動,尤其是有向前推進的運動(ex.跑步、腳踏車)比較容易用到梨狀肌,因為梨狀肌與腿後肌群一樣,主要還是負責大腿向後的動作。

本隊車友ADSL上週三北上,討論一些車輛fitting的問題,順便提起了他最近騎車後屁股深處會痠痛的狀況經過簡單的評估,認為應該是與梨狀肌過度使用有關。
感謝隊友葉子協助圖片後製!!圖中這個動作可以充分伸展梨狀肌,同時也可以做為梨狀肌拉傷的檢查,梨狀肌受傷者,這個動作一開始會覺得屁股有些緊繃,隨著伸展越完全,緊繃的感覺隨之釋放。因此,這個動作對於梨狀肌受傷可以算是具有"治療兼診斷"的功效

ADSL回想自己兩個月前,曾有一段時間大量跑步,似乎在那之後開始出現症狀,不知是否與這次的症狀有相關性!? 建議ADSL先充分拉筋,看看是否會改善,這個案例也供其他車友參考!

p.s.梨狀肌的伸展方法還有很多,有興趣者可以google "piriformis stretch"就可以看到各式五花八門的伸展招式!

p.s.2.本文重點在於各位車友伸展的時候,別忘了把梨狀肌算一份進去,不論在自行車或者跑步上,他都有一定的地位。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Hampsten 組車

店裡難得來的稀客,Hampsten 的鋼管車架,採用舊式的 max 管材,現代的 tig 工法和零件,路感非常地舒適,在現代零件的加持下,爬坡也不至於重拖。滿少見的鋼管車。


Hampsten 車架

有趣的頭標,所以這支車架又戲稱為豬頭車

下管上的 Hampsten logo

Hampsten 的照片,秀在立管上

鋼管車架組車的必需步驟,銑立管

已經銑好的頭管

銑面銑牙完成的五通管

正在安裝 Chris King 頭碗組

組立中

完成照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Fitting Lesson 3-卡踏 part 2- 基本安裝

談談卡踏怎麼裝吧!
在西元2010年還談卡踏怎麼裝,聽起來實在有點"遜"
隨便google都會知道拇指球對準踏板轉軸中心....
上圖就是標準的卡踏安裝方式,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裝,有些想法會往前或者往後移動一些,但大體上不會差太多
為什麼卡踏會是這樣設定呢??如果你問了這個問題,那你就可能會看到這張圖
這張圖是分析踏板上的足底壓力,越高表示壓力越大因此,可以看出在拇指球的地方壓力最大!
奇怪的是,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要把踏板裝在拇指球,而不是裝在其他地方??
怎麼給的答案是"已經把踏板裝在拇指球的位置"再來說這邊壓力最大!?
不是應該要把踏板裝在腳趾、足弓、足根等等部分來分析比較嗎???
看看下面這張圖,這是走路時力量傳遞的圖
(我對這張圖的印象很深,同窗好友老李10年前畢業ceminar用過)

這張圖的意思是,走路時,起始著力點在足根,順著外圍到達姆指離開地面,也就是說推進的動力主要發自大腳趾
這是先天的設計,也可說明大腳趾受損影響步行最多! 看回人體的結構如下圗,大腳比其他趾粗了許多
從人體先天的設計,解釋"拇指球對準踏板軸心"的設定,是可以接受的。大腳趾是主要行走的出力來源,大腳趾基部最為粗壯。
那麼,把卡踏裝在足部其他的部份又是如何呢?
把踏板裝到接近足弓的部位,足弓成受壓力的效果不佳,會很快的引起疼痛。 那足根勒???我想,在壓力的承受度上,裝在足跟應該也是可以的,但是小腿的肌肉在踩踏的過程中無法貢獻力量,迴轉的順暢度也會降低,因此也不會有這種設計。然而,拇指球那麼大,卡踏軸心至少也有1公分寬,似乎也不是沒有調整的空間。在這個範圍內前後移動,又能夠達到什麼效果呢??請靜待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