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Fitting Lesson 5- 其他

應該是Fitting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了......

這篇文章將把一些沒有談到的設定(主要是上半身的部分)做個總結。
另外,還有撰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心得。並感謝這一段時間有在看文的朋友!

先來談談肩關節與肘關節,Fitting的目標讓騎乘時肩關節儘量維持在90度(如下圖)。肩膀的後方有最強的支撐力。這也是肩關節脫臼都不容易從後方脫出的原因。肩膀後方較為強壯,可以接受比較大的衝擊,上半身也可以在此設定下較為放鬆,計時賽或是三鐵選手使用的騎姿不僅可以達到低風阻,上半身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浪費。
不管是爬坡,或者是平路計時,90度左右的肩膀角度都能提供良好的支撐
手肘愈直會愈省力。但是完全伸直就失去緩衝的功能,相對的肩膀、手腕的負擔就會增加。
另外,手肘在完全伸直時為上臂骨、前臂骨兩塊骨頭相碰。如果遇到坑洞,受傷的機會比較大。過直的上臂也容易造成肩膀僵硬。既要省力又要防震,有些資料建議手肘彎曲約15度,不過我想那並不是什麼太精確的限制。主要還是強調不要直直的撐在那邊就好。
圓圈處是上臂與前臂骨頭交接觸,過直的手肘會造成兩處的碰撞
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騎乘調整,肩膀、手肘應該就會慢慢接近上述的範圍。畢竟這是既省力又可以分擔衝擊的角度。如果您騎車總是腿還沒累到,上半身就又緊又酸,或許就是應該要檢是一下上半身的設定了。

前幾篇文章曾經提到關於髖關節的設定:"騎士在握住握把水平部位的時候,該角度約為45度。握住握把下端時,角度小於30度"握把下端的角度希望小一些,可以減少空氣阻力。那握把上端的髖關節角度是基於什麼需求呢?
紅點是髖關節設定參考角度
如果嘗試站立時把一腳膝蓋提起如下圖,可以發現髖關節彎曲到90度左右之後,想要把膝蓋抬高更多就開始顯得廢力。也就是說,髖關節彎曲到某個程度以後,我們就需要提供額外的力氣。
髖關節抬到某個角度以上,所需要費的力氣就會增加
在平路騎乘,空氣阻力的影響遠大於其他因素,所以要儘量趴,雖然這樣會讓踩踏耗費更多力氣(從髖關節的角度),但是所得到的空氣力學上的優勢遠超過多付出了能量。反之,上坡時空氣力學影響明顯降低。如何達到平順省力的踩踏就比較重要,因此髖關節打開一點就有其優勢。

後記:從這一系列的文章,可以看出一輛單車的設定邏輯,從膝蓋、腳踝開始,把座高、卡踏、坐墊前後先搞定。接著調整籠頭高、龍頭長、握把寬。幾次的經驗發現,理論很簡單,真的在fitting卻會遇到一些身材比例、手腳長所衍伸出來的問題。要盡可能符合希望的設定範圍需要費一點功夫。

另外兩個心得與大家分享
1.從這樣的fitting流程可以看出。比較可能因Fitting需要更換的是龍頭與握把(其他部分可以靠調整)。然而,往往花了五、六萬甚至十萬以上買車、或者好幾萬換了輪組都不覺得昂貴。但是提到更換龍頭握把就猶豫了。我也有這樣的經驗,騎FUJI成車騎了三年,研究了這一段時間的fitting,才毅然換掉長期讓我不舒適的龍頭及握把,主要是把龍頭換短以及握把換窄,整體舒適度因此大大提升!

2.從前我以為單車是很全面的運動。同時兼顧有氧與肌力。雖然上半身出力不多,但是可以訓練許多增加軀幹穩定的肌群。但是從公路車的設定可以看出,下半身講效率、上半身著重"休息",只做騎車一項運動,上半身包括腰背的訓練是不足的。因此,單車愛好者最好能適時增加上半身以及腰背部的訓練。我覺得伏地挺身與仰臥起坐是比較容易融入日常生活的訓練項目。我的好友也是生物力學博士班哲明建議"硬舉",可以全面性的提升肌力,又可以解決騎士缺乏負重運動的困擾。但是日常生活去哪硬舉啊?舉家裡的床好了,重量不夠再請家人坐在上面......
台灣健力女將陳葦綾硬舉英姿

沒有留言: